圆转之圆: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
圆又有转意,俗语称为“圆转”。《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转动是圆的基本特性,如一轮、一环、一丸、一珠,都能转动回环。中国人习惯从圆的物品中体味变动不居的精神,去捕捉“逝者如斯”的大化生机。
对圆的生命意义的发现,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它的根子就是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意识。中国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一个不确的假说,但古人对此深信不疑。《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圜。”《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明四时。”《太玄·太玄莹》:“天圜地方,极植中央。”张衡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文选》载卢谌《时兴诗》:“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李善注曰:“曾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天成象,故曰圆象。”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曰:“上法圆象,下参方载。”天莽莽苍苍,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
圆以动为性,动是天道的永恒特性。《淮南子·原道训》:“(天)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扬雄《太玄》开章之《玄首都序》:“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驯,意为顺,玄是《太玄》的最高范畴,扬雄认为,玄就像圆天一样,周行无穷而不殆。《太玄·太玄摛》:“圜则杌棿,方则啬吝。”圜指天,杌棿意为动荡不定,啬吝即聚敛收藏,其含意为:天的精神就是永恒的变易。该书《太玄图》云:“天道成规,地道成矩,规动周营,矩静安物。”天圆则动,地方则静,动静相宜,成一生命整体。唐杜道坚《文子缵义》说:“天运地斡,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风兴云蒸,雷升雨降,并应无穷。”宋张载《横渠易说》:“天地动静之理,天圆则须动转,地方则须安静。”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印度古代哲学亦然,《羯陀奥义书》第二章第六轮云:“大动之宇宙,万物无不遍,皆自生气出,亦在其中转。”[1]《奥义书》视宇宙为“旋转大梵轮”,《自净识者奥义书》:“在大梵轮中,众生得以存,万有安其内,天鸿自飞骞。”[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圆转之喻,颇有义理可寻,其中反映了中国人重视生命的精神,若细研之,可得以下数义:
一为圆活。中国人关于天道圆环之喻,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涵的生生不已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如韩康伯所云:“圆者,运转不穷。”王船山所云:“大化周流,如药丸然,随抛一丸,味味具足。”正可谓勘破天圆之妙机。王通说:“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3]中国古代的圆天之喻就是要识破这“天地之心”。不过,天之圆转,不是仰靠外力,而是自转,如张载所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天机,则动非自外。”(《正蒙·参两》)
由方入圆,因圆识方。天圆地方是人们感性直观的结果,由此生发出许多哲思。大而言之,物物有形,亦是方,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物体。人们观物仅停留于此,就会滞于形迹,必须由方入圆。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蕴涵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去领略其生命之旨。《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此说是。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可见,滞于方则惑于形迹,入于圆则得其本性,破方入圆,即由表象而入圆融无碍的生命之流中。
中国哲学、美学披方入圆的观点,重视的是运转不息的生命精神。《二十四诗品》最后一品名《流动》,其辞曰:
若纳水,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喻。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其符。超超神明,返返有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这一品,可谓道尽了圆转生命之奥义。前四句是说,天地的精神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像一个水车,环环相连,运转不已;像一颗丸珠,只是无尽地转动。中间四句是就人立论,人要德配宇宙、齐同天地,臻于诗道之佳境,就应参赞化育,融入万物皆流的生命秩序中去。如《庄子·则阳》所说:“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就是要牢牢抓住宇宙的枢纽。最后四句是说宇宙生命运转不息,呈循环往复的运动。作为《诗品》之最后一品,此品乃象征诗道之极境、艺道之极境,此品之要义即在于,以圆为喻说明生命之理,这确能反映出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审美倾向性。杨振刚《诗品解》所引《皋兰课业本原解》说得破颇透彻:“上天下地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知者乐水,逝者如斯,鱼跃鸢飞,可以见道,皆动机也。文而不动,何以为文?故风雅推迁,生新不已。然流而不息,又唯恐其弊也。是以超神明之观,返虚无之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与天地并寿,与日月齐光,斯为神物也!”
天即圆,重圆即重天,重天即重其内在运转不息的活意,转是其运作方式,活方是其内在精神。所谓圆斯转,转斯活矣。《文心雕龙·体性》强调“思转自圆”,以达会通之变。《类书纂要》云:“圆活不抱执也。”中国艺术总以生机为运,强调生烟万变,灵气奔会,活泼玲珑,正是圆活之最好体现。
二为复返。圆虽是流动不息,却并非线性延展,而是呈往复回环之势,终则有始,始则有终,生命做圆环式的运动。这是从圆喻中引发出的中国人的生命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荀子所说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荀子·王制》)
《周易》谈生生不息的变易道理,同时,又给这一生命运动画出了一个圆形的轨迹。前文曾引《系辞传》“变通莫大于四时”,就是一个循环相联、绵绵不已的生命之喻。中国哲学又喜以水作比喻,欲使人晓喻“逝者如斯”的道理,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停止。同时又常以四时去贯之,从而产生了一种生命运动绵延不已又循环往复的独特生命观。《周易·系辞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程颐释此云:“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亏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这便把循环生命观和盘托出。
三有空意。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是分不开的。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云:“夫以法性虚空,廓无涯而超视听;智慧大海,深无极而抗思议。眇眇玄猷,名言罕寻其际;茫茫素范,相见靡究其源。但以机感万差,奋形言以充法界;心境一味,泯能所而归寂寥。体用无方,圆融叵测。”圆融无碍的法性真如之境,原是以“圆融叵测”为其特点的。圆在中国哲学中,可以用来表现色相全无、恍惚幽渺、不可言说的境界,如佛教的圆境原是虚空之境。《无尽灯论》(上)云:“呵偏空而入圆空,无所著而曰圆空。”中国佛教将“圆寂”视为“圆空”,《五灯会元》卷二:“我师(六祖)云:‘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寂是绝对的宁静和空无。佛教将涅槃说成圆寂,《俱舍论光记》第二十三云:“圆寂,梵云般涅槃,般云圆,涅槃云寂。”正所谓“圆同太虚”,遁入绝对的圆空宁静之中。
道家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道的境界一如佛境,也是以“惚兮恍兮”为其特点的,进入虚空之中,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唯有生气鼓吹,人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此是乎哉?彼数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注云:“是非反复,相循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王先谦《庄子集解》引郭嵩焘云:“是非两化,是道存焉,故曰道枢,握道之枢,以游乎环中。中,空也,是非反复,相寻无穷,若循环然,游乎环中,不为是非所。”所谓环中之喻,也是为了说明道体的空虚特征,如圆环流动而空虚,道之空正是动的根基,空者,不待他动而自成,环中如有枢轴,故能应无穷之变。正如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宏决》引《庄子》古注云:“以圆环内空灵无际,故曰环中。”关于环中之喻,《庄子》中屡屡致意,《则阳》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有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于环中之道,以应是非。”
圆为空,空为灵,艺术家在空中找到了灵韵。清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圆是空,是运转不息的空,唯有其中无一物,才见宇宙万古风。茫茫天际,廓无长物,然而,“流行发现,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朱熹《四书或问》)。得宇宙圆空之气,则能光华发越,含英咀华。
[1]《五十奥义书》,第3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梵澄译。
[2]《五十奥义书》,第381页。
[3]《文中子》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