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愉悦观
北宋郭熙论山水之美时,曾谈到两种审美观照心理,一是可行可望,一是可居可游。这涉及审美愉悦的两种境界,可行可望,是耳目之娱、视听之乐,它虽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但终是局外人的目光;而可居可游,则是在发现人与世界根本亲和后所获得的会心愉悦,他不是局外人,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心为之动,身与之适。在《林泉高致》中,郭熙还谈到另外一种愉悦,当体验进入高峰阶段时,“目不知毫素,手不知笔墨”,此时,“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时空似乎凝固起来,只有深层的生命跃动,主体已感觉不到快乐,但又经历了(在无意识中)最大的快乐,这是无乐之乐。郭熙所谈的审美愉悦的三个层次:可行可望的一般愉悦、可居可游的自由愉悦以及忘情物我的忘乐之乐,可以大致概括中国古代美学对审美愉悦的基本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