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赡富,逻辑严谨缜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其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全书包括文韬、武韬、豹韬、犬韬、龙韬、虎韬六卷,共六十篇,两万余字。该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讨论有关治国、治军和指导作战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之精华。然,自宋以来,疑古之风盛行,《六韬》“伪书说”在各家中十分流行,学者们对于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一直存有疑问,故对《六韬》的价值有所忽略。近代以后,随着专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以及地下文献的陆续出土,学界开展研究《六韬》的成果逐渐丰富,但主要集中于版本流变、译注考释、思想内涵和语法分析等方面,对其词汇层面,特别是对传世本《六韬》词汇的尚未进行深入考释与研究。

本书以《六韬》传世本为研究对象,整理统计出《六韬》有关军事的词汇共计545个,并根据古代军语“科学性、规范性、变革性、通俗性、艺术性”[1]5个特点将其分为军旅用语、地形用语、军阵用语、军备用语、兵器用语、战略用语、军事行为七大类,从语义考释、构词方式、新词新义、辞书编撰等方面分别展开深入研究,并对其中最具特色的武器装备用语进行了专题考论,最后对《六韬》中所蕴含的军事、政治思想等进行分析,力图展现《六韬》军事用语全貌,为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古代军事词汇研究提供翔实准确的一手资料,从语言学角度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武器装备及军事谋略等提供支撑,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是从词汇的考释角度出发,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对其用例进行广泛搜索查核,试对其用语做出尽可能详尽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发现《六韬》中不少或尚未被收入《汉语大词典》,或义项漏略,或书证滞后,进而以《六韬》为本对辞书编纂拾遗补缺。

二是从词汇的构词方式出发,结合词汇的结构特点、语法性质等对《六韬》与军事有关的词汇进行整理,特别分析了其中的复音词,分析出用语的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对掌握和了解词汇,特别是军事用语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相较于《尉缭子》《吴子》《孙子兵法》等兵书,《六韬》所记录的武器装备(包括军备、兵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还对许多武器装备的具体用法、属性特征等做了释义,使得其武器装备用语成为了该书的一大亮点。本书通过对《六韬》武器装备用语进行考论,较为全面地复现了先秦时期一场大型战争所配备的武器装备力量。

四是从《六韬》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入手,兼论其政治思想,从天下观、赏罚之道、将帅之道、选兵之道、全胜之道、作战方略与地形部署、情报思想七个方面论述了《六韬》的政治军事主张,充分展现了《六韬》宏大深邃的思想内涵,将对《六韬》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与其思想观融合起来,互为印证,鉴古而识今,以期让读者能更为全面丰富地感受到《六韬》军事用语的魅力。

囿于编者的学术造诣和科研精力,本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对《六韬》军事用语的语法特征分析;对《六韬》军事用语的结构形式以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为主,对其发展演变特点仅点到即止,未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六韬》军事用语对通用词汇的影响等问题尚未涉及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编者与其他研究者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六韬》在汉语史、语言学、文献学,乃至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为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发挥更大作用。

【注释】

[1]褚良才:《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