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观
就治国而言,君主要有一个大一统的观念,即“天下观”,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君主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天下并非一人所有,而是由众人共同建立的。将通过武力夺得天下比作追逐野兽,若是被“害天下者”“杀天下者”“穷天下者”“危天下者”拥有,就会导致“天下皆有分肉之心”的结果。唯有“利天下者”“生天下者”“彻天下者”“安天下者”才能真正让天下得以安定。谁对天下有益,谁就会得到天下的支持,谁危乱天下,谁就会受到天下的惩治。即“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武韬·顺启》)作为君主,想要维护政权,稳定社会,就得“爱民如子”,民生才是真正稳定天下的源泉。对待民众要做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想要成为一个“大盖天下、信盖天下、仁盖天下、恩盖天下、权盖天下”的君主,广泛施行仁义道德于民,必须做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的仁,“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的德,“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的义,方能真正稳坐天下,与天下人共生。圣贤的君主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必要条件,还提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韬·国务》)将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贤德划为一体,修圣人之贤德,体百姓之归心,治天下之政,要充分发挥君主的贤德。此外,还要做到“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文韬·国务》)让君主站在百姓的角度,将百姓视作亲人,清楚感知他们的痛苦、忧愁、饥寒、劳苦。为了使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太平,还要大力发展民生。具体来说就是《六韬》的“三宝”,如:“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大力发展农业有利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手工业可以使人民生活舒适,大力发展商业可以达到富国的目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驱,国家才能繁荣富强,长治久安。
比较先进的是,《六韬》还考虑到了生活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鳏、寡、孤、独”,鉴于他们“其自奏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无力承担赋税,因此提出要“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百姓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爱护,没有被抛弃也没有被放弃,便会发自内心的回报国家。自然而然“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一方面感恩君主为他们着想,谋福利,除万难。另一方面想要报答国家的深恩大德,一旦国家要发动战争,随时可以“全民皆兵”,抱着必死的决心勇往直前地冲向战场,奋勇杀敌。君主贤德,百姓归一,彼此合作,才能使天下成为真正天下人的天下,继而共同为维护稳定的天下而努力。自上而下通力协作,君主施仁德于民,体百姓之不易,百姓回报君主的恩德,共同互利。收揽民心,团结民心,使万民归一。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建立一个和平、富裕、稳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六韬》的治国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颇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