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型装备

四、重型装备

《六韬》的独特之处不仅提及了战车,而且详细描述了战车的名称及组成部分,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为后世研究战车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材料。在《虎韬·军用》一章中出现了11种战车,即武冲大扶胥、武翼大橹矛戟扶胥、提翼小橹扶胥、大黄参连弩大扶胥、大扶胥冲车、矛戟扶胥轻车等。

1.武冲大扶胥

《虎韬·军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阵,败强敌。”战车名为武冲大扶胥,共三十六辆,车轮高八尺,车两侧有精锐士兵,配备矛戟作为兵器,每车二十四人。武冲扶胥是一种大型车轮的战车,一车能容纳二十四个士兵,冲向敌方阵营前后攻击,具有极大的威力。

2.武翼大橹矛戟扶胥

《虎韬·军用》:“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战车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共七十二辆,车轮高五尺,车上配有绞车,连弩,车两侧有精锐士兵,配备矛戟作为兵器,每车二十四人。绞车是一种重装置,通常作牵引之用,用以张开强弩的牵引机械。连弩是指装有机栝,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

3.提翼小橹扶胥

《虎韬·军用》:“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四乘,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阵,败强敌。”名为提翼小橹扶胥,共一百四十四辆,车轮较小,与鹿车相同,配备绞车,连弩,车两侧有精锐士兵,配备矛戟作为兵器。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提翼小橹亦车上之蔽,但比大橹差小耳,以绞车连弩自副,用鹿车轮,亦以陷坚阵,败强敌也。”[7]相较武翼大橹扶胥要小一点,车轮尺寸与鹿车同。

清代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武翼大橹,提翼小橹,是干也,盾也,橹也,其制不可得而尽见。然大抵干盾,形制较小,一手执之,可以卫身蔽目。藩盾则形制自大,或二三人执之不等。城上望楼之橹,则一方倚城,三方必有遮蔽。战阵巢车之橹,则一方出入,三方必有遮蔽,与盾之仅蔽一面者异矣。至《六韬》之大橹、小橹,则亦仅蔽一面,差同干盾也。”[8]也就是说所谓的武翼大橹、提翼小橹的“橹”指大盾牌,用以防守,可以单手执之。士兵乘坐战车,一手持大小盾牌用以自卫,一手持矛戟用于刺敌。武翼大橹用于冲锋陷阵,攻击左右敌军;提翼小橹较为轻快,用于前军冲锋击敌。

4.大黄参连弩大扶胥

《虎韬·军用》:“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大黄参连弩是一种强弩的名,汉时大将李广曾用于此弩射杀匈奴单于,还被称为黄肩弩。明丘浚《大学衍义补》:“诚能以古参连法教士卒,使当矢石之间一射而连放三矢,则是一人而兼三人之用也。意者李广以二千当胡四万之围,所谓大黄即《六韬》所谓大黄参连乎。”[9]大黄参连弩指一箭同时可以射出三支箭的弩,其强度以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千克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大黄参连弩即是。

5.大扶胥冲车

《虎韬·军用》:“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击纵横,败强敌。”名为大扶胥冲车,共三十六辆,每车载有螳螂武士。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冲车,从傍冲击者也,螳螂,虫名,有奋击之故,取以为名。”[10]所谓的螳螂武士是以其臂力惊人的特点而名,如《庄子·内篇·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11]螳螂武士为特别训练的士兵,手臂孔武有力,携带矛戟等兵器可在战场上自如杀敌,一人抵数人。

6.矛戟扶胥轻车

《虎韬·军用》:“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阵,败步骑。”名为矛戟扶胥轻车,共一百六十辆,每车载有螳螂武士三人。轻车是一种轻型战车,因其车轮小,车速快,来如闪电,便于螳螂武士突击敌人。

7.轴旋短冲矛戟扶胥

《虎韬·军用》:“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这是一种便于旋转的兵车,共一百二十辆,是黄帝大败蚩尤时所用,车上配有矛戟。

8.电车

《虎韬·军用》:“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管子》:“乡师车辎造修之具,其缮何若?”[12]唐代房玄龄注:“辎谓车之有防蔽,可以重载者。”辎车指有盖的载重车。辎车也称为电车,因其来去如闪电,极为迅速,故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