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成书年代
关于《六韬》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周。
《隋书·经籍志》云:“《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3]吕望又称吕尚,即姜子牙,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是周初军事家、谋略家。凭借智谋曾协助周文王、周武王讨伐纣王,兴建周王朝。姜太公的战略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因此地位很高,曾与伯夷一起被孟子称赞为“天下之大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记载:“太公姓姜,亦姓吕,名尚字牙,东海人,四岳之后。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周文王以为师,号曰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曰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成王嗣位,命得专征伐。一云,受封后留为太师,薨年百余岁,传国二十八世。”[4]自宋时疑古之风盛行,《六韬》曾一度被当作伪书来看待,尤其是其书的作者受到质疑,如南宋王应麟提出:“《六韬》言骑战,其书当出于周末。”[5]学者张烈还指出:“《六韬》是托名姜太公的作品。”[6]先秦文献的成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俨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因此,《六韬》为后人假托姜太公之名而作这一观点受到广泛认可。
其二,战国。
先秦早期,诸多典籍都非“一时一人所作”,一部经典的出世往往伴随着几代人的心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学说蜂起,文学发展繁荣。为使各家学说得以流传,“著书立说”盛行起来,先秦文学体裁经历了语录体、对话体到说理体的发展,其后逐渐成熟,为后世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说:“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7]因此,陈青荣提出:“《六韬》一书是齐桓公复修太公之法时,齐官府据周室旧档案整理成书的。”[8]徐勇指出:“《六韬》作成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国,其述作者是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的稷下大夫们。”[9]之后,徐勇、邵鸿经仔细研究后继续提出:“《六韬》不会晚于战国末期的《尉缭子》,它当基本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初前后、秦统一之前的数十年间。”[10]李桂生、解文超、徐勇等学者都认可《六韬》为战国时稷下学宫的大夫们所作,我们认为这一说法相对较为可信。
其三,秦汉间。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武王、太公问答,其辞鄙俚,世俗依托也。”[11]宋代以后,疑古之风盛行,《六韬》的地位遭到了质疑。宋代罗泌《路史·发挥·论太公》[12]认为《六韬》是楚汉之际好事者搜集春秋战国兵家之说汇集而成的,实际就是托名姜太公所撰写的伪书。清代崔述认为:“六韬所言,术浅而文陋。较之孙武吴起之书,犹且远出其下,必秦汉间人之所伪撰。盖以太公曾相武王伐商,故托之耳。”[13]刘庆还提出《六韬》“具有浓郁的法家论兵特色,很可能是《六韬》抄自《尉缭子》《吴子》,或者三书皆抄自某一秦晋兵学著述”[14]。
其四,汉时。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古人著书,不皆精粹,浅陋之处,固所时有。九流百家,所出既异,故操术不同。宋明人读书,好以当时理学家言是非古人,尤非通方之论。此书实是汉时旧本,非后世所能依托,特惜其为后人妄有删削,遂致残缺不完耳。”[15]
其五,汉以后人伪撰。
唐代孔颖达认为“汉以后人伪撰”[16]。清修《四库全书总目》:“今考其文,大抵辞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间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热可验。”[17]从文章内容本身、谈及的骑兵制度、阴符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是“南北朝、隋朝好事者伪造”。清代孙星衍对“《六韬》伪书说”加以驳斥,认为:“《六韬》所言战略战术等内容皆由所本,不容作伪。”[18]
随着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六韬》和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发现的竹简《太公》,学者们经过与今本的内容比对,有力地推翻了《六韬》伪书说。按《六韬》的作者,虽然曾经一度被看作是姜太公所作,但从《六韬》所探讨的军事理论体系较为完备,骑兵出现、车骑步三军混合作战、所提及兵器分类细致、铁器制成兵器的时代、全书篇幅较长等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实非太公所作。而且嘉定钱大昕在《隋书考异》中还指出:“案三代以前男子无称姓者,称太公望曰姜望,此魏晋以后俚俗之言。”[19]此说法得学界一致肯定,认为《六韬》非太公望所作。至于是秦汉之间的在野人士还是某一秦晋兵学家的说法,目前尚无更加可靠的证据证实这一看法。但普遍认可《六韬》为齐威王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所作。战国时期,齐国经济、政治发展繁荣,以齐国为中心的齐文化学术圈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时在国都临淄的稷下设置学宫,招揽人才。这些学术人才“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以尊宠之”(《史记》),可见在当时地位尊贵。“齐威王齐宣王时。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发展到一千多人,著名的有淳于髡、田骈、接子、环渊、宋钘、慎到、邹奭等数十人,被称为‘稷下先生’。”[20]那么,《六韬》为这些稷下学者经过一番搜集整理成书的说法就相对可信。
按《六韬》的成书时代有周、战国、秦汉、汉以后诸类说法,周、汉以后已然不可信。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中《六韬》残简的出土,说明至少在汉武帝以前《六韬》就已流传。邵鸿根据这些出土材料提出:“《六韬》是基本成型于战国后期的兵学著作,此后仍然有人继续对《六韬》整理订补。”[21]我们也持相同意见,认为《六韬》的成书必然经历过漫长的过程,大致于战国末期被“稷下学宫”的大夫们整理成书,其时代一定在战国时期前后,最晚应在西汉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