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报思想
从战略角度看,《六韬》指出:“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充分掌握敌方情况,继而进行谋划,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文伐”的目的是从内部瓦解敌人,免于战争而获取胜利。而面对真正的战场,事先了解敌情,是制胜的先决条件。知晓领兵打仗之将,军队的具体人数,所用的兵器设备,要采取的战略等等,便于应对而战,不然只能被动挨打。
注重培养专业的情报人才,大致规模为“腹心一人;谋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利三人,兵法九人,通粮四人,奋威四人,伏旗鼓三人,股肱四人,通才二人,权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术士二人;方士二人;法算二人”,这七十二人齐备,情报集团也就成立了。论其具体的职责,心腹一人,负责应对突发事件,观测天象等;谋士负责筹划安危大事,明确赏罚制度,鉴别将士的品德才能、授予职位等;天文三人,负责观察天象,推算吉凶,考验祸福的征兆,观察灾异现象,考察民心向背等;地利三人,负责察明军队行军、驻扎情况,分析地形的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部队作战时不失去地利;伏鼓旗三人,负责军队的旗鼓,明确各种信号,制造虚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权士三人,负责实施诡诈奇谋,设置绝术异技,不让敌人识破,进行无穷变化;耳目七人,负责通过与外界交往,刺探风声,观察动静变化,查明天下形势,了解敌方军情;游士八人,负责察明敌方奸媒,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惑乱敌国民心,观察敌军意图,进行间谍活动;术士二人,负责施展鬼神之术,从精神上蛊惑敌人。
情报人才挑选好后,就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情报手段获取情报。为了便于军队内部人员之间互通有无,避免我方军情的泄露,使用“阴符”“阴书”等符节来传递消息,确保敌方即使截获信息也无法明白其中含义,使我方军情不被泄露。利用军事设备,如“云梯”“飞楼”,登高望远,看城中情形。安营扎寨后,安置哨兵日夜侦察,以防敌人突袭。挑选部分骑兵,作为“军之伺候”,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宫、商、角、徵、羽的“五音”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配合,成为“佐胜之征,成败之机”。如:“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以此来判断敌情,通晓三军的消息。
《六韬》强调“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方不知我军的虚实,无法探得我军真实形势,继而进行有利于我方的作战计划。
【注释】
[1]王晓卫:《兵家史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2]白立超:《〈六韬〉兵学思想论析》,《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140页。
[3]黄朴民:《齐文化与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第67页。
[4]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2页。
[5](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14页。
[6](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第117页。
[7](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284页。
[8](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页。
[9](战国)吴起著,邱崇丙译注:《吴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10](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11](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页。
[12](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37页。
[13](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55页。
[14](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