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备用语

四、军备用语

粮道、兵革、旗鼓、符印、粮食、营垒、马洗、厩养、牛竖、阴符、枹鼓、金铎、鼙鼓、金、旌旗、戎马、兵车、甲胄、乘、柴营、辕门、命笼、阑车、突门、辎重、器械、金鼓、砥砺。

粮道:指运粮的道路。《犬韬·战骑》:“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道,敌人必饥。”《孙子》:“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22]

兵革:指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才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墨子》:“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23]

旗鼓:旗与鼓的合称。《龙韬·王翼》:“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印,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孙子》:“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24]

符印:指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的统称。《龙韬·王翼》:“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印,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马洗:本为先马,指马前引导的人,马前驱。《龙韬·将威》:“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厩养:指负责饲养马匹的人。《龙韬·将威》:“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牛竖:本义指放牛童子,引申为负责饲养牛的人。《龙韬·将威》:“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阴符:指军队作战表示特定意义的信物。《龙韬·阴符》:“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

枹鼓:指战鼓。《龙韬·五音》:“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

金鼓:指金铎与鼙鼓的合称,用于指挥军队前进、后退的乐器。《犬韬·练士》:“有拔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吴子》:“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25]

金:指钲,战场上用于振奋士气,指挥军队进攻的乐器。《龙韬·励军》:“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尉缭子》:“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26]

金铎:指铎,与鼓合作,指挥军队停止进军的乐器,后世的“鸣金收兵”即是此义。《龙韬·兵征》:“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鼙鼓:大鼓和小鼓,用于指挥军队进攻的乐器。《龙韬·兵征》:“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旌旗:指由五种颜色组成,每个颜色代表特定含义,用于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虎韬·军略》:“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管子》:“谁能听旌旗之所指,而得执将首者,赐之千金。”[27]

戎马:军马,战马。《龙韬·兵征》:“行阵不固,旌旗乱而相遥;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

兵车:指轻型战车。《龙韬·兵征》:“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

甲胄:指铠甲和头盔的合称。《龙韬·农器》:“蓑薛簦笠,其甲胄也。”《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28]

柴营:指木柴搭成的营寨。《龙韬·军用》:“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用环利铁锁,环利大通索,环利中通索,环利小微螺,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泉铻,车一乘,以铁杙张之。”

辕门:指领兵将帅的营门。古代帝王外出巡守、田猎,止宿处用车环绕为营,营门即用两车仰置,使车辕相向,称为辕门。《犬韬·分合》:“大将设营而陈,立表辕门。”《尉缭子》:“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期之如。’”[29]

命笼:指一种军事工事名,用以陷敌使之丧命的土坑。《犬韬·战步》:“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

阑车:“阑”通“拦”。阑车指用战车当作阻挡敌军前行的障碍物。《犬韬·战步》:“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

突门:指有人镇守的城门。《豹韬·突战》:“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骑居外,勇力锐士,隐而处。”《墨子》:“城百步一突门,突门各为窑灶,灶入门四五尺,为其门上瓦屋。”[30]

砥砺:指磨炼、打磨。《虎韬·军用》:“修正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韩非子》:“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