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未收录的词语
两军:指敌我双方军队。《文韬·兵道》:“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吴子》:“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3]《战国策》《三国志》《春秋左传正义》《后汉书》《唐书》等后世文献均有“两军”这一词语出现,且沿用至今。
力将:指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将领。《龙韬·励军》:“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止欲将:指能在吃穿上克制自己,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不搞特殊的将领。《龙韬·励军》:“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黑地:指焚烧后的地面,黑气四起,看不清方向的地方。《虎韬·火战》:“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鸟云之阵:指变化多端的阵法,如鸟散云合,聚散无常。《豹韬·鸟云山兵》:“鸟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固备:指装备牢实、坚固。《武韬·兵道》:“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去就:指民心的归向与离去。《龙韬·王翼》:“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管子》:“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4]《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攻城围邑:指攻打城池、包围城邑。《龙韬·兵征》:“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管子》:“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5]《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张军:指摆开、布列兵阵或军形。《龙韬·军势》:“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其未生。”《管子》:“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6]《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曳柴扬尘:指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虎韬·临境》:“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三国志》:“未到三十里,皆令骑下马,曳柴扬尘。”[7]《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败军:指战败的军队或士兵。《犬韬·均兵》:“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韩非子》:“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8]《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便寇:指轻装的敌军。《犬韬·均兵》:“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佯北:指假装败退。《虎韬·金鼓》:“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孙子》:“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9]《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佯走:指假装逃走。《犬韬·战骑》:“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法令:指军纪、政令。《龙韬·兵征》:“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强敌,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管子》:“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10]《汉语大词典》未收。
精微:指精妙。《龙韬·奇兵》:“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心缓:指迟疑不定。《龙韬·论将》:“智而心缓者,可袭也。”《韩非子》:“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诀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11]《汉语大词典》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