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篇名

(二)篇名

表3 西夏文译本《六韬》体例

续 表

今本《六韬》包括文、武、龙、虎、豹、犬六卷,西夏文译本《六韬》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文韬”第一、“武韬”第二;中卷包括“龙韬”第三、“虎韬”第四;下卷包括“豹韬”第五、“犬韬”第六。晋司马彪为《庄子》做注,所言及的顺序是文、武、虎、豹、龙、犬六韬,与唐代类书和今本、西夏文译本略有不同。说明《六韬》在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与最初的版本而言在篇目顺序、内容方面都是有所改变的。

目前学者们较为认可西夏文译本《六韬》非宋以后流行的《武经七书》本,而是之前存在的某个版本的《六韬》,“西夏人翻译《六韬》时所依据的汉文底本必是《武经七书》之前的某个古本,其内容要超出今本很多”[8]。遗憾的是,古本《六韬》全文已不可见,仅存部分内容散见于《群书治要》《太平御览》。我们所知道的《六韬》古本散见于唐代的《北堂书抄》《群书治要》《意林》《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古书的大量节引,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写本《六韬》残卷,还有近年出土的银雀山汉简、河北定县八角廊竹简中,徐勇在《当前〈六韬〉研究中几个问题释疑》一文中还指出八角廊竹简本《太公》“对照今本和古书中所引佚文,各有3篇和6篇,共有9篇文字见于这批竹简,且与唐写本更为接近”。可惜的是,这批残简内容不多,但对辨析《六韬》成书年代、内容考证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西夏文译本《六韬》的出现,无疑十分重要。通过对《六韬》系统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将西夏文译本与其他系统《六韬》进行文字差异比较,有助于确定西夏文译本所依据的本子,尤其是对于解决词汇理解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邵鸿、张海涛认为:“虽然西夏文《六韬》总体上属于今本系统,但它与北宋以来以《七书》为代表的官方颁行本在分卷、篇目上有较显著差异,文字也有所不同,因此它的底本与后者显然不属于同一个版系。”[9]彭向前指出:“西夏文献多系对宋代乃至唐末五代书籍的传抄,或底本早已亡佚,或为流传至今的那些古籍的祖本,从中可以反映出未经宋人编辑的汉文古本原貌,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10]我们拟对西夏文译本与《武经七书》本、古书引文本、敦煌写本、银雀山汉简本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其中的同与异,试图从词汇角度做一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