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论

四、结 论

上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的特征是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复音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六韬》中复音词数量大于单音词数量,说明在这一时期复音词发展较快。通过对《六韬》军事用语复音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式和偏正式是构成复音词的主要方式,而且名词数量远远大于动词。具体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组成成分比例表

我们分析形成此类现象的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大量新事物涌现,旧有的词汇远远不能表达现有的事物,这就需要新的词汇。正如伍宗文所说:“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动之中。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思想极为活跃,文化空前繁荣。”[16]《六韬》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综合性的军事著作,其中涉及军制、兵器、战略、职官、阵法、设备等领域。原来的词汇无法全面覆盖后出现的事物,比如四武冲阵、鸟云之阵、练卒、勇力、飞足等。

第二,军事著作所想表达的意义要求精确、简练,单音词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明确传递号令,避免彼此产生歧义,迫切需要复音词的出现。军事用语务必要“做到词名恰当,含义明确,词名与含义对应统一”,准确性十分重要。比如曾经的“卒”“士”无法形象表达具体的类型,因此有了练卒、武士等词语。“车”在《六韬》中还有鹿车、马车、轻车、重车、牛车、电车、兵车等。《六韬》将所提及的军事用语做了总结性的解释,将一些职官名称进行分类概括,而之前的词语已经无法表达这些具体的概念。

第三,词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音词到双音词,经历双音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势所趋。词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变化,和语音、语法相比,词汇是变化最大的。杨琳指出:“复音化本身就是汉语词汇要达到的目的。”[17]

第四,军事用语是军事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专门针对战争行为、军事谋略、兵职,具有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复音词即承担着全民用语的普遍性,还承担着军事用语的特义性。

【注释】

[1]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1页。

[2]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81页。

[3]王云路:《中古汉语汇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0页。

[4]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5页。

[5]孟娇:《〈孙子兵法〉军事用语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5页。

[6]孟娇:《〈孙子兵法〉军事用语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刘小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张华娜:《〈吴子〉军事用语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苏栎:《武经总要军事用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63页。

[10]向熹:《简明汉语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77页。

[11]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12]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286页。

[13]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第376页。

[14]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15]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6页。

[16]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346页。

[17]杨琳:《汉语词汇复音化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