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战略用语

六、战略用语

轻战、谋、兵势、兵道、凶器、固备、密察、全胜、无创、大智、大谋、大勇、大势、大尊、大偷、徒党、乱臣、图、武事、离亲、散众、设、玩、扶、应卒、潜谋、安危、嫌疑、去就、行止、形势、险易、耳目、诡伏、设奇、号令、敌心、轻死、好利、违众、咎、殃、咎殃、大胜、克敌、破军、降城、却敌、誓众、坚守、失利、阴事、奇正、两阵、善战、张军、张、白刃、玄默、衡敌、佐、曳柴扬尘、警戒、略、智略、大城、别堡、别军、偶人、氛气、斗志、守心、微号、治、整治、法令、精微、布阵、兵不接刃、选锋、羽翼、诡诈、富国、强兵、阴书、中人、城人、驰阵、锐气、五行、死力、困兵、用间、杀戮、消息。

轻战:指轻率出战。《文韬·上贤》:“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吕氏春秋》:“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35]

兵势:指兵力情况,即战斗力。《文韬·上贤》:“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韩非子》:“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36]

凶器:指引起祸端的不祥之器。《武韬·兵道》:“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尉缭子》:“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37]

固备:指装备牢实、坚固。《武韬·兵道》:“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

密察:指严密审查、分析。《武韬·兵道》:“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全胜:指完全胜利;全盘胜利。《武韬·发启》:“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孙子》:“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38]

大势:指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武韬·文伐》:“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吕氏春秋》:“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39]

徒党:指门徒;党羽。《武韬·文伐》:“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

图:指谋划。《武韬·文伐》:“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武事:指与战争有关的大事。《武韬·文伐》:“十二节备,乃成武事。”《尉缭子》:“君以武事成功者,臣以为非难也。”[40]

离亲:指离间君臣、将士之间的亲密关系。《武韬·三疑》:“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庄子》:“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41]

散众:指分散人群。《武韬·三疑》:“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

潜谋:指暗中谋划。《龙韬·王翼》:“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嫌疑:指疑惑难辨的事理。《龙韬·王翼》:“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管子》:“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所以防其奸也。”[42]

去就:指民心的归向与离去。《龙韬·王翼》:“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管子》:“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43]

行止:指军队进行前行、驻扎活动。《龙韬·王翼》:“主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形势:指地形和地势。《虎韬·绝道》:“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

消息:指信息、情况。《龙韬·五音》:“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远近:①指远处和近处的军队。《犬韬·分兵》:“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②指距离的远近。《龙韬·王翼》:“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耳目:①指负责侦察或了解情况的指暗探。《龙韬·王翼》:“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②指耳朵和眼睛。《文韬·举贤》:“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

诡伏:指悄悄埋伏。《龙韬·奇兵》:“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土梨树林荟岩阻,兵易诡伏。”[44]

咎:指灾祸。如《武韬·文伐》:“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

殃:指祸害、灾难。《武韬·兵道》:“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

阴事:指隐秘、机密的事情。《龙韬·阴书》:“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史记》:“至元朔元年,郢人昆弟复上书具言定国阴事,以此发觉。”[45]

奇正:指古时兵法术语,正面交锋为正,侧面掩袭为奇。《龙韬·军势》:“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孙子》:“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曹操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也。[46]

两阵:指双方交战所列阵势。《龙韬·军势》:“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善战:指善于作战。《龙韬·军势》:“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孙子》:“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47]

张军:指摆开、布列兵阵、军形。《龙韬·军势》:“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其未生。”《管子》:“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48]

张:指设置、摆放、铺设。《虎韬·军用》:“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吴子》:“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49]

白刃:①指战争。《龙韬·军势》:“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②指锋利的刀。《虎韬·军用》:“突瞑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管子》:“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50]

玄默:指沉静不语。《龙韬·军势》:“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玄默者,玄妙而秘默也。”[51]

衡敌:“衡”通“横”,指实力相当的对阵之敌。《龙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佐:指帮助。《龙韬·五音》:“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也。”《孙子》:“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52]

曳柴扬尘:指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虎韬·临境》:“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

大城:指外城,内城外围修筑的另一层城墙。《虎韬·略地》:“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管子》:“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53]

别堡:指距离主城较远,规模较小的城。《虎韬·略地》:“审如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

别军:指主力军以外的部队。《虎韬·略地》:“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三国志》:“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54]

偶人:指用稻草、土木、陶瓷等制成的人形物,又称俑。《虎韬·垒虚》:“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

氛气:《说文》:氛,祥气也。指因人马行动造成的烟尘,或指所谓结聚在军队屯留之处上空可以据以推测军情的“气”。《虎韬·虚垒》:“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古人有“望气”一说,通过观测云气以预测吉凶。

斗志:指战斗的意志。《豹韬·敌强》:“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微号:当为徽号,指以旗帜为暗号,常为夜战所用。《豹韬·敌强》:“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相知。”

治:①指整治、治理。《龙韬·奇兵》:“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②指修建。《龙韬·王翼》:“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③指安定。《文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④指医治。《龙韬·王翼》:“方士二人,主百药以冶金疮,以痊万病。”

整治:指收拾、整顿。《豹韬·敌武》:“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法令:指军纪、政令。《龙韬·兵征》:“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强敌,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精微:指精妙。《龙韬·奇兵》:“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

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龙韬·立将》:“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羽翼:指辅助力量。《犬韬·均兵》:“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管子》:“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55]

乘:①指追击,追逐。《犬韬·战车》:“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②指车辆单位。《犬韬·均兵》:“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③指乘坐。《文韬·文师》:“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