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马
2025年08月10日
(一)行马
《豹韬·农器》:“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
1.梐枑、叉子说
《周礼·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1]汉代郑玄注:“梐枑谓行马,行马再重者,以周围,有外内别。”此说法可见众多典籍,有梐枑、行马、叉子三种说法,都是指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多由木条交叉制成。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晋魏以后,官至贵品,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门,以为约禁也。《周礼》谓之陛枑,音互,今官府前叉子是也。”[2]此时的行马多为木制,尖头由铁制。到了清代,行马表层涂漆,有红色和黑色两种,用于挡众。
2.拒马说
拒马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军事障碍物,在古代战争中用以阻挡骑兵。拒马在夏商周三代早已存在,早期是将木柱交叉固定成架子,架子上镶嵌带刃带刺之尖锐物(铜刀或石刀)。到战国中期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拒马用铁矛为头,后世称为拒马枪,坚实木料为固定支架,架上再固定六到十支铁矛,遍布敌来路使其骑兵不能驰骋。
3.扶胥说
《武经七书直解》:“太宗曰:‘铁蒺藜、行马,太公所制是乎。’行马,即木螳螂剑刃扶胥也。”渠荅乃木螳螂、铁蒺藜之类。[3]认为蒺藜、行马、木螳螂是同一东西,作为障碍物铺在平易地面上。木螳螂一说仅出现在《六韬》中,其他文献未见,前人多引此例用于解释“行马”。
我们从以上所列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梐枑、行马、拒马”词类说法较早,早期是几根横竖木头交叉组成,用于官府门前,为禁止人随意通行的设施,后来在军队中用作军营前抵御敌人前行的障碍物。宋代多称为“叉子”“行马”,明代以后又称为“鹿角叉”“木螳螂剑刃扶胥”“虎落剑刃扶胥”等,清代用于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