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数

(一)卷数

从文献可见的著录来看,《六韬》有六卷、八卷、五卷、四卷、二卷之说。但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武经七书》本、朱服校刊《武经七书》本、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等均为六卷本。由此可知,曾经应该是有不同版本、不同卷数的《六韬》存在。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认为:“今本《六韬》与《群书治要》所载异,已非汉、隋、唐志之旧,而为宋元丰间所改定本。”[6]按《六韬》的著录和流传情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武经七书》系统;二是来源于宋代《武经七书》成书以前古书中大段节抄《六韬》的引文系统;三是来源于文物考古新发现的竹简帛书系统。[7]不可否认的是,《六韬》的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官方在修订《武经七书》时,对《六韬》的内容做过增删,导致其与《通典》《群书治要》等所载部分内容出现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对西夏文译本与今本《六韬》相应的部分内容做了比较后发现,其中的确存在不少文字差异,由此推测西夏文译本的体例为三卷本或许所依据的底本是宋代曾经流传的某个三卷本《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