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收录词语义例补正
1.例子补充
奇正:指古时兵法术语,正面交锋为正,侧面掩袭为奇。《龙韬·军势》:“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尉缭子》:“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22]《汉语大词典》“奇正”条下收《孙子》《旧唐书》两例。
天阵:效法星辰形状而设置的阵法。《虎韬·三阵》:“太公曰:‘日日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汉语大词典》释义为“阵法名”,不够详细。
地阵:占据有利地形,以此设置阵法。《虎韬·三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大唐新语》:“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代军事用语”,不够详细。
守心:指坚守阵地的心。《豹韬·敌强》:“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汉语大词典》“守心”条下“防御的决心”义仅收汉代贾谊《新书·修政语》一例,未收《六韬》一例。
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龙韬·立将》:“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汉语大词典》“兵不接刃”条下举《吕氏春秋》一例。
2.提前词语例证时间
奔走:指逃亡。《犬韬·战骑》:“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汉语大词典》“奔走”条“逃走”义举了《北史》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两个例子,未收《六韬》例。
潜谋:指暗中谋划。《龙韬·王翼》:“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汉语大词典》收晋代干宝《晋纪总论》、唐代刘禹锡《贺德音表》、《明史》三个例子,未收《六韬》例。
白刃:①指战争。《龙韬·军势》:“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②指锋利的刀。《虎韬·军用》:“突瞑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战国策》:“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23]《汉语大词典》“白刃”条下“战争”义仅收罗隐《即事中元甲子》一例,未收《六韬》例。
合兵:指集合兵力。《龙韬·阴书》:“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吕氏春秋》:“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24]《汉语大词典》收近代例子,未收《六韬》例。
【注释】
[1]华建敏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
[2]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3](战国)吴起撰,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注释:《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9页。
[4](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2页。
[5](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244页。
[6](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页。
[7](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89页。
[8](清)王先慎集解,姜俊俊校点:《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38页。
[9](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92页。
[10](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7页。
[11](清)王先慎集解,姜俊俊校点:《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8页。
[12]高志忠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64页。
[13](清)王先谦集解,方勇导读整理:《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
[14](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5页。
[15]黄德宽,诸伟奇主编:《方以智全书》,黄山书社,2019年,第120页。
[16]俞理明:《〈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2001年,第468页。
[17]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78页。
[18](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38页。
[19](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095页。
[20](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122页。
[21](战国)吴起著,邱崇丙译注:《吴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22](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23](汉)刘向集录,(南宋)姚宏、鲍彪等注:《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页。
[24](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