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六韬》被赞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兵书”并非夸大其词,其他先秦兵书均是从军事角度出发,介绍了如何用兵、如何作战、如何布阵,然《六韬》不仅将其他兵书所涵盖的做了介绍,还增加了许多方面,诸如政治、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经济、农业等等,其思想之深远到现今仍然受用。我们先是从词汇研究角度出发,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释读工作。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对其用例进行广泛搜索查核,试对其用语做出尽可能详尽的解释。将《六韬》中或尚未被收入《汉语大词典》,或义项漏略,或书证滞后的词汇做了补充。然后从词汇的构词方式出发,结合词汇的结构特点、语法性质等对《六韬》与军事有关的词汇进行整理,特别分析了其中的复音词,分析出用语的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我们注意到,复音词比例明显增加,主要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构成方式。武器装备方面,《六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战国武器装备库的详尽大图,其他兵书仅涉及一般兵器,如“戟、矛、弩”等,《六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名称还包括了武器的实用价值、规格,作用于何战场等,尤其是对八种大型战车的介绍。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学术界研究春秋战国武器装备,甚至在军事历史上都可以说是巨大的宝库。从思想内容来看,《六韬》所蕴含的天下观、赏罚之道、将帅之道、选兵之道、全胜之道、作战方略与地形部署、情报思想七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六韬》宏大深邃的思想内涵。

最后,通过比较西夏文译本《六韬》与包括引文本、今本、敦煌本、银雀山汉简等各版《六韬》在内的相应内容在文字方面的差异,校正用字之误、整理异文情况。以“农器”篇、“军用”篇为主,从训诂学角度解决一些词汇在释义上的问题,诸如“蔽橹”“天浮铁螳螂”“行马”“绞车”“铻”“织女”等,进而探讨西夏文译本《六韬》的训诂学价值。从词汇层面的整理分析中,我们发现西夏文译本《六韬》与今本存在不少差异,推测其所据非宋时官修的《武经七书》本,说明宋时还流行着另外的《六韬》版本,这对研读西夏文译本《六韬》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六韬》与军事有关的词汇研究,结合文献学、训诂学、文字学、校勘学等多角度分析,对学界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