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及其著录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现存早期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兵家之作。《六韬》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与《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被官方指定为武学经典。《六韬》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多家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后期综合性学术思想的时代特征。
《六韬》全书以周文王、周武王问政和问兵,姜太公答的问答体形式构成,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对治国、治人、治军的探讨。今本《六韬》共六卷六十篇,《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讲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安邦定民的韬略;《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讲如何通过非武力手段获得天下的韬略;《龙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讲如何选将并进行有利我军的军事部署;《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讲在宽阔战场如何作战、使用武器的韬略;《豹韬》包括《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讲在特殊地势、敌众我寡等条件下如何作战的韬略;《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讲如何选拔特殊兵种,车、步、骑共同协作取得战争胜利的韬略。全书共两万余字。
《六韬》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本身军事理论体系的完备性、综合性”[1],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涉及对内如何治国、治将、治民,对外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如何排兵布阵、使用武器装备、选拔精兵锐卒等各个方面。关于“六韬”二字代表的含义,陈青荣解释为:“所谓六韬,即是以六种不同的兽皮制成的其上绘有不同纹章图案的武器袋,其含义一是示军威,二是别行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