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军事行为
遮、要、走北、踵、进退、发、袭、存、亡、流亡、危亡、次、舍、侵、薄、害、略、伐、攻强、举兵、冒难、攻锐、应敌、临敌、决战、降服、围、北、佯北、逐北、诛、佯走、奔走、合、合兵、合战、昌、阵势、屠、克、降、拔、攻、战攻、守御、守、冲阵、侵掠、掳、寇、便寇、冲军、震寇、囚、击、布阵、行阵、攻守、攻伐。
要:“要”通“邀”,指拦阻、截击。《虎韬·军用》:“旷林草中,方胸铤矛,一千二百具;张铤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遮:指阻拦、拦阻。《虎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一百二十具。短冲矛戟扶胥一百二十辆。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走北:指战败而逃,亦指败逃的军队。《犬韬·均兵》:“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
踵:入《犬韬·均兵》记载:“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进退:指军队的前进与后退。《犬韬·战骑》:“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
发:引申为发动,派遣。《豹韬·少众》:“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
袭:指乘人不备发动攻击。《六韬·文韬》:“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流亡:指逃亡。《武韬·文启》:“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
亡:指灭亡。《龙韬·奇兵》:“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孙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6]
危亡:指灭亡。《文韬·举贤》:“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次:①指军队宿营。《龙韬·励军》:“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②指顺序,等第。《虎韬·金鼓》:“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
舍:指休息,住宿。《犬韬·战车》:“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
侵:引申为进攻、侵犯。《豹韬·突战》:“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
薄:指逼迫、逼近。《豹韬·林战》:“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
害:①指伤害。《虎韬·火战》:“若此,则敌人不能害我。”②指灾害,祸害。《龙韬·三疑》:“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
利器:本义指刀剑锋利,刀口快,引申为重要的东西,指政权。《文韬·守土》:“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伐:①本义指砍杀,引申为砍伐。《虎韬·略地》:“无燔人积聚,无毁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②指讨伐,进攻。《武韬·文伐》:“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举兵:指发动军队。《虎韬·军用》:“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岂有法乎?’”
开阖:指观察、洞悉变化。《龙韬·王翼》:“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应敌:指迎击来敌,对抗敌人。《龙韬·立将》:“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临敌:指面对敌人。《龙韬·立将》:“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降服:指使投降顺服。《龙韬·立将》:“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汉书》:“夏五月,羌虏降服。”[57]
围:本义指环绕,引申为包围。《虎韬·略地》:“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
北:此于其形得其义也。军奔曰北。其引申之义也。谓背而走也。①指败逃。《犬韬·战骑》:“追北踰险,长驱不止。”②指败逃的军队。《犬韬·均兵》:“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③指方位名。与“南”相对。《文韬·守国》:“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走北:指战败而逃,亦指败逃的军队。《犬韬·均兵》:“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
佯北:指假装败退。《虎韬·金鼓》:“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孙子》:“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58]
佯走:指假装逃走。《犬韬·战骑》:“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
诛:本义指声讨,谴责。引申为杀戮。《龙韬·阴符》:“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
攻伐:指攻打、讨伐。《龙韬·军势》:“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合战:指交战。《豹韬·突战》:“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荀子》:“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59]
合兵:指集合兵力。《龙韬·阴书》:“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阵势:军队阵形展开的气势。《龙韬·兵征》:“三军齐整,阵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屠:本义指宰杀牲畜,引申为残杀、毁坏。《龙韬·兵征》:“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
克:《说文》:“克,肩也。”本义指胜任,引申为攻下;战胜;打败。《龙韬·兵征》:“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
拔:本义为拔起,拔出,引申为攻取。《文韬·文师》:“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孙子》:“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60]
战攻:指进攻;征战。《龙韬·奇兵》:“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
守御:指防守,防御。《龙韬·农器》:“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争。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冲阵:①指冲向敌方战场。《豹韬·鸟云山兵》:“行列已定,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阵于山之表,便兵所处。”②指四武冲阵,利用战车、骑兵、牛马等冲击敌方。《虎韬·疾战》:“如此者,为四武冲阵,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侵掠:指侵犯掠夺。《豹韬·突战》:“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守备:指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虎韬·临境》:“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韩非子》:“号令已定,守备已具,三国之兵果至。”[61]
囚:本义指囚禁,引申为围困。《豹韬·鸟云山兵》:“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
便寇:指轻装的敌军。《犬韬·均兵》:“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击:①指攻打。《虎韬·垒虚》:“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②指敲打。《虎韬·动静》:“战合而走,击金无止。”
【注释】
[1]褚良才:《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2]傅朝:《〈孙子兵法〉军语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51页。
[3]陈学凯:《论〈孙子兵法〉对古典军事学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72页。
[4]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页。
[5]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47页。
[6](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
[7](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73页。
[8](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03页。
[9](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74页。
[10](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03页。
[11](战国)吴起撰,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注释:《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9页。
[12](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13](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14](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87页。
[15](战国)荀况著,(唐)杨倞注,耿芸标校:《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80页。
[16]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49页。
[17](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297页。
[18](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319页。
[19](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4页。
[20](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298页。
[21](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22](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272页。
[23](清)毕沅校注,吴旭民校点:《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24](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83页。
[25](战国)吴起撰,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注释:《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6页。
[26](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27](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611页。
[28](汉)班固撰:《汉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29](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30](清)毕沅校注,吴旭民校点:《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9页。
[31]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10页。
[32](战国)吴起撰,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注释:《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页。
[33](汉)班固撰:《汉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03页。
[34](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44页。
[35](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5页。
[36]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0页。
[37](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38](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90页。
[39](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40](战国)尉缭原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41](清)王先谦集解,方勇导读整理:《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
[42](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267页。
[43](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442页。
[44](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6095页。
[45](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57页。
[46](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页。
[47](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87页。
[48](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页。
[49](战国)吴起著,邱崇丙译注:《吴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50](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146页。
[51](明)刘寅直解,张实、徐韵真点校:《武经七书直解》,岳麓书社,1992年,第383页。
[52](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352页。
[53](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122页。
[54](晋)陈寿撰:《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55](春秋)管仲:《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第209页。
[56](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2页。
[57](汉)班固:《汉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
[58](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193页。
[59](战国)荀况著,(唐)杨倞注,耿芸标校:《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88页。
[60](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第62页。
[61](战国)韩非著,张觉等译注:《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