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兵器用语
弓、弩、强弩、连弩、钺、斧、斧钺、刀、橹、楯、刃、叉、锁、虎落、天罗、地罗、矛、扶胥、索、镢、锸、杷、镰、杙、槌、蒺藜、行马、绞车、掊、矛戟、螺、大橹、长兵、短兵、临冲、武冲、飞楼、飞桥、转关、辘轳、铻、武落、天潢、飞江、浮海、绝江、棨镢、铜筑。
弓:指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豹韬·林战》:“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
弩:指通过机关可以连的弓,以石为计量单位。《犬韬·战步》:“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
强弩:指强劲的弓;硬弓。《犬韬·战步》:“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吴子》:“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弩。”[32]
连弩:指装有机栝,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虎韬·军用》:“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
斧:指砍东西用的工具,当作兵器。《文韬·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
钺:指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龙韬·立将》:“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虎落:指在营寨四周铺设的竹篱笆或木桩,用以防御敌方入侵。《虎韬·军用》“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汉书·晁错传》:“为中周虎落。”[33]师古注:“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王先谦补注:“于内城、小城之中间,以虎落周绕之,故曰中周虎落也。”
天罗:指张在空中的网,即天网。《虎韬·军用》:“三军拒守,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
地罗:指铺在地上的网。《虎韬·军用》:“突瞑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
橹:指大盾。《虎韬·军用》:“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橹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孙子》:“破车罢马,甲胄矢弓,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34]
叉:指一种头部有分叉的兵器。《虎韬·军用》:“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三百枚。”
锁:指用铁环钩连而成的兵器。《虎韬·军用》:“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用环利铁锁,环利大通索,环利中通索,环利小微螺,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泉铻,车一乘,以铁杙张之。”
矛:指一种用于近身攻击的长柄兵器。《豹韬·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
扶胥:①指兵车上的藩盾,用以遮挡,亦作“扶苏”。《虎韬·军用》:“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②指安置有大盾的战车。《虎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十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
索:指串连在一起的绳子或者链条。《虎韬·军用》:“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镢:指䦆头一类,用于砍杀的兵器。《龙韬·农器》:“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
锸:指铁锹一类,用于击打的兵器。《释名》:“锸,插也,插地起土也。”
杷:指有齿的长柄兵器。《虎韬·军用》:“方胸铁杷,柄长七尺,三百枚。”
镰:指镰刀,用于割杀的兵器。《方言》卷五:“刈钩自关而西或谓之镰。”《虎韬·军用》:“芟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三百枚。”
杙:指用于戳刺的尖木头。《虎韬·军用》:“委环铁杙,长三尺,三百枚。”
槌:指一种用于击打的兵器。《虎韬·军用》:“椓杙大槌,重五斤,柄长二尺,百二十枚。”《方言》卷五:“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自关而西谓之槌,齐谓之样。”
蒺藜:指像蒺藜的东西,四周有刺,木制、铁制,铺设在地面用作抵御敌军前行的兵器。《虎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
棓:指大棒。《虎韬·军用》:“方首铁棓维朌,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
绞车:指一种与强弩、连弩配备的轴转车。《虎韬·军用》:“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
矛戟:指矛和戟的合称。《虎韬·军用》:“锄耨之具,其矛戟也。”
缧:指绳索。《虎韬·军用》:“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