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帅之道

三、将帅之道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贤明君主的领导。君主每日处理政事颇多,需要选拔能臣为其分忧。文臣在朝堂上为君主服务,协助治理内部问题。面对外患,敌国侵扰,就需要武臣在战场上效力。由于交通不便、通信缓慢等种种战场的特殊性,决定将领必须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才能保证行军作战的可行性。《六韬》主张君将权力分立,“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8]《六韬》不仅支持这一观点,还进一步强调了将领的重要性,如:“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这是对孙子思想的进一步归纳总结。作为统兵的将领,有了君主所赋予的无上权力,如何建立威信又是一大问题,因此《六韬》提出了“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这一观点。为了使自己所统领的部下士卒信服,完全听命,“礼将”“立将”“力将”便应运而生了,“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士卒愿意抛却生死冲锋陷阵是对将领的充分信任与爱护。为了便于军队内部人员之间互通有无,避免我方军情的泄露,使用“阴符”“阴书”“五音”等符节十分必要。当然,做到“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就能稳操胜券。然而,还要明白将领若是以下类型,就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

将领的选拔至关重要,《六韬》提到“五材观”,即勇、智、仁、信、忠。这与《孙子兵法》所讲述的智、信、仁、勇、严有些微不同,因为其不仅要求将领兼具“勇”“智”“仁”“信”四方面的品质,还将“严”变为“忠”,说明了忠诚是将领必备的条件。此外,具备五类品性的将领可以达到“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的境界,勇猛无敌则不会被侵犯,明智则不会被扰乱,仁德则爱护手下士卒,诚信则不欺诈,忠诚则没有二心。还要以“八征”对将领进行考察,“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通过这八种方式的考察,观其辞、变、诚、德、廉、贞、勇、态,这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用来选拔人才。拥有如此品质的将领在战场上必能杀伐果决,使士卒甘心赴死,在战场上发挥勇力,充满斗志,获取胜利。“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可见将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礼将身体力行,不享特权,吃穿用度在同等条件下方能知士卒冷暖,为士兵们着想;“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的力将身先士卒,为士兵作表率,方能体察士兵之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的止欲将与士兵同吃同住,深切感知士兵的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就可以使三军“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听从将领的号令,积极应战勇猛无敌,一力死战到底。树立了“力将”“礼将”“止欲将”的高大形象,具有榜样作用,一方面使听到将之名的人愿意加入军队,为成为麾下士兵心向往之,一方面使身处军营的人甘心赴战,萌生出强烈的战斗意志,为赢得胜利拼尽全力。如此,必能取得战场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