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概念与传统、非传统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公共安全概念与传统、非传统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公共安全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尤其是“9·11”后,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一跃成为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由于非传统安全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更多地作为参照的传统安全概念也因此高频率地出现,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不断激荡、包容、分化和重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术界达成对公共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概念的统一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不能因此成为不去梳理这些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理由。为了理清上述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先梳理一下学者们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概念,然后再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定义

传统安全是以国家的安全为研究内容。王江丽[11]认为传统安全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它以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目的是领土安全与主权安全,权力、军事、武力、战争是安全的核心体现,保障的是免于由战争造成威胁的自由。潘忠岐认为传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其目标是国家生存、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传统安全理论十分强调军事安全的重要性,认为生存是国家安全的最高目标和国家利益的核心。[12]

“非传统安全”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已较多地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东盟主要国家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战略报告等文献中,安全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逐步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这超出了传统安全理论的观察视野。因此,为了与传统安全相区别,人们将它们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有: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而是扩散的、多维度和多方向的;不以国家为中心,但具有跨国家或次国家的特征,用传统的安全理论难以分析,也不能以传统的防范政策去应对[12,13]

余潇枫等将非传统安全定义为: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这一定义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主权性威胁转换成了生存性威胁;二是安全领域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拓展到了一切与国家安全、人的安全及社会安全相关的领域[13]

(二)三个安全概念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是一种狭义的安全观,是以国家为本位,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抵御外敌侵略。而非传统安全则是一种广义的安全观,是以人类为本,涉及国民、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的安全,其交汇点是人的安全。二者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使得许多安全领域之间难以有明确而严格的界限划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与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相互协调[13,14]。传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单一层次的国家安全,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抵御外敌侵略。

非传统安全是在传统安全的基础上出现新安全观,对余潇枫等总结出的非传统安全的两个特征进行分析,单从威胁来源的这一维度上看,传统安全关注的是国家外来威胁,而非传统安全虽然不再强调威胁来自国家外部,但有时不免带有防范外源的意味。

公共安全指的是国界内部的安全,在更多的情况下威胁因素来源于自己国家内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引发公共安全因素来源已不限于国内,于是,公共安全带上了国际影响的痕迹。刘宏松博士引入了非传统性公共安全的概念,他虽然没有对非传统性公共安全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可以看出,他是以“非传统性”来标示公共安全威胁因素的外在性,即国际影响的痕迹[15]。从安全的产生因素种类来看,非传统安全因素包括了公共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