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王彦吉.关于构建公共安全学的若干思考.科学中国人,2004(8):24-25.
[2]安全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安全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暨科学家讨论会,2004:751-818.
[3]林雄弟.公共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1):71-75.
[4]吴鑫,赵瑞华.我国公共安全现状、挑战及对策.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6):8-9.
[5]安红昌,颜辉,刘丽红.中美公共安全管理比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0):81-84.
[6]何平,米佳,尹伟巍.中国公共安全科技问题分析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7,9(4):35-40.
[7]刘俊明,何代杰.对公共安全及安全生产形势的战略思考——访安全生产专家、中南大学教授徐志胜.湖南安全与防灾,2006(7):24-28,31.
[8]林雄弟.公共安全问题界定、影响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4)18-22.
[9]刘潜.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原理与综合科学的基本特征.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5:发展中的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与思考,2007:17-23.
[10]苏玉娟.公共安全科技的风险分析及其解决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4):27-29.
[11]王江丽.非传统安全语境下的“安全共同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3):54-61.
[12]潘忠岐.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理论冲击与困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38-43.
[13]余潇枫,王江丽.非传统安全维护的“边界”、“语境”与“范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1):55-61.
[14]俞晓秋,李伟,方金英,张运成,翟坤.非传统安全论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5):44-53.
[15]刘宏松.国际组织与非传统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国际治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7(1):73-82.
[16]滕树龙.公共安全中的科技内涵.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24-26.
[17]孙海鹰,冯波.加强科技政策引导推动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18-122.
[18]梁玮,尤明伟,马鲜萌.国外公共安全理念的比较及对我国发展公共安全系统工程的启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585-588.
[19]刘助仁.突发事件频发对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的启示.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2):35-39.
[20]张徽山,张岩.公共安全科技体系的构建及运作策略.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2):9-13.
[21]徐德蜀,周江涛.中国安全科学一定会兴旺昌盛起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