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食品安全涉及环节多,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为中小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缺失或者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因此,我国依然处于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形势不容乐观[25]。
(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发
王常伟等[26]从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政府监测与抽检、消费者感知三个视角对比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态势,三类数据均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2004—2012年,媒体共报道食品安全问题2173起;2011年上海市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8起,中毒人数201人;相对5年前,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变差了的消费者占样本量的一半以上,达52.7%,而认为变好了的消费者仅占到样本量的19.2%,还有28.1%的消费者认为没有什么变化。
陆来浩等[27]从近几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有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得出食品安全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的结论。2008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案件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84件,2009年共审结此类案件148件,2010年共审结此类案件119件,2011年审结此类案件333件,2012年审结此类案件1081件。食品安全犯罪从相对数量上来看似乎不多,但每一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都会有众多的受害人,少则几十,多则上万。食品安全犯罪地域较广,如2011年全国共有28个省区受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其中河南、辽宁、重庆、广东、浙江、四川六省市比较集中,占全国受案总数的60.94%。食品安全犯罪涉案人员多,如2012年4月份发生的“毒胶囊”事件,逮捕13人、刑拘54人。
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了政府和百姓的一块“心病”。如2009年2月,广州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事件累计发病人数70人;2009年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因为OMP不是我国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添加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揭露了河南漯河“双汇”的“瘦肉精”事件,此后又相继曝光了墨汁粉条、染色馒头、染色紫菜、地沟油等20余起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28]。
2013年我国典型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有12起,分别是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事件;镉大米事件;美素奶粉知假造假事件;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掺假羊肉事件;三品牌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肯德基、真功夫等冰块菌落超标;瞎果门;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事件;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29]。陈君石院士对上述热点事件进行了归纳点评,认为,2013年所发生的12起报道当中,只有4件被专家评论为食品安全事件。在这4件事情中,实际上有2件是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影响的食品掺假的事件。剩下的2件,一是“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这是严重的违法事件;二是大米镉污染事件,这是值得大家真正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30]。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8件事件成为热点事件,真实反映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二)食品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污染严重,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三大类。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兽药、工业三废、有毒金属和有机物、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和贮存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掺假或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杂物混入和放射性污染[31]。
对200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病死率统计表明[31],化学性食物中毒导致的食物中毒死亡率最高。2013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死亡率为9.92%,而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死亡率仅为0.03%。
微生物污染。2010—2011年,全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这其中可能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200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统计结果表明,引发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这反映了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31]。
化学污染。厦门市农药残留总体检出率为11.7%,农药种类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食品种类以茶叶的检出率最高,达90%。吉林省铝元素在粮食及其制品类的超标率为44.74%;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在金针菇中超标率为46.67%;违禁物质溴酸钾在焙烤食品及零食类中检出率为6.67%,违禁物质甲醛在蔬菜、肉类、其他食品及制品中检出率达61.90%;食品添加剂糖精钠在软饮料、酒类等食品中超标率13.33%[12,31]。
(三)违法使用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和恶意造假
在食品中违法使用非法添加物、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当前食品化学污染的主要问题。如近几年被曝光的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和孔雀蓝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又如,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和增加用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甜蜜素、柠檬黄虽是食品添加剂,但前者不允许使用在膨化食品中的,后者不允许使用在馒头中。2012年在对江苏省三个城市657个消费者的调查发现,超过7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影响食品安全隐患的重大因素之一,也就是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是消费者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32]。
江苏的地沟油事件、狐狸肉假冒羊肉等恶意造假事件,无一不引起老百姓的担忧,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和恐慌[31]。
(四)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
进口食品同样存在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33],2012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2499批,比2011年增长了34.57%。
(五)食品安全是全球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01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体系(RASFF)通报了各国输欧食品(不包含食品添加剂)安全情况分析[33]。2012年RASFF共通报各国食品2806批,比2011年的3028批减少了7.3%。其中,警报通报466批,信息通报875批,边境拒绝通报1465批。从通报数量来看,病原性微生物、农药残留、生物毒素、转基因这四类通报占总通报数的50.89%,但食品添加剂、致敏源、兽药残留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欧盟也将这些问题列为食品安全的关注重点。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6],目前每年大约有4800万美国人(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罹患食源性疾病,约有12.8万人住院,还有3千人因此死亡。在加拿大,每年大约有220万人因食品安全而患病。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20万人因食品或水源的不安全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