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原理

一、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原理

(一)要素与因素及其动态系统的形成

刘潜[2]提出安全与否都是由人、物、事(关系实现方式)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构成(第四因素)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有机整体。刘潜将其概括为“三要素四因素”的系统理论。即“第一就是人。人,不仅是为了人,而且在实现人的某种特定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的参与。因此,人是第一大要素。第二是物。人不仅不可能离开物,而且物又是用来实现某种人为目的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要从人的某种特定需求研究物的参与。如物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来研究,使它的参与同人相伴而免受危害。第三就是事。事是达到种种目的的实现方式(方法与形式),成为研究和解决综合问题的必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关系的实现方式是第三要素也就是事。三要素若离散存在,就达不到协调的目的;只有三要素作为因素存在,并各自及其彼此发生内在联系即形成动态系统(第四因素),方能达到匹配、互补乃至自组织的目的,产生实际意义与价值。”

(二)模型及其意义

刘潜[2]认为以安全事故为研究对象带有消极的性质,是属于防止安全系统破坏的系统安全静态研究;其实,安全系统研究则属于正向动态研究,这才符合安全的本义。他认为,不仅正向研究防止安全系统失控的第三象限,更为重要的是正向研究安全系统优化的第一象限,要着眼于正向。他用平面坐标(如图2-1所示)直观地表达了安全系统研究的方向和位置(范围)。从平面坐标系中可以看出,只有取向正向研究,才能真正产生相应的价值。

图2-1 安全系统和系统安全的研究范畴[2]

为了更加形象地显示安全系统研究的方向和位置(范围),他用八个象限的立体坐标系进行表示。如图2-2中“人、物、事及其系统”是处于第一象限的情景。而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便落在了负值的第八象限中,考虑只是杜绝负面影响的程度。由此,他认为当前通常以事故发生量来衡量安全工作绩效是不科学的,而应该采用正向表达。图2-2还告诉人们,安全科学所研究的是一个处于正向位置的复杂立体结构,是一个可以由OD向量表示的安全系统值,它的变化会产生四维动态功能系统[2]

图2-2 安全“三要素四因素”坐标正向图解[2]

刘潜[2]用图2-3表示从正面来描述“三要素四因素”本身的内在联系功能,其中:人(A)、物(B)、事(C)及其形成的系统(D),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系统结构,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布在八个不同区域中(即分布在八个象限的立体坐标系中),将其排列组合,按系统的正效应可以得到:第一,处于①区的ABCD系统,该系统具有综合整体有机结构,成为主导功能系统;第二,得到③区的AB、BC和AC三个区的连锁匹配结构,成为辅助功能系统;第三,②区A、B和C是三个区的临界组合结构,成为被动功能系统;第四,D区为离散结构,成为负效应系统,即安全事故系统。

通过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动态模型,还可以说明其系统的区域具有动态的良性或恶性变化趋势:第一,当区的ABCD系统扩展到四个环重合,说明“三要素四因素”系统达到了安全化的理想程度;第二,区的ABCD系统萎缩成为一点,说明系统的综合整体有机结构功能丧失;剩余的是AB、BC和AC三个区的连锁匹配功能系统;第三,当AB、BC和AC三个区进一步萎缩,各自成为点,则只剩A、B和C三个区的彼此临界组合功能系统;第四,当A、B和C三个区进一步萎缩,则只剩D区,成为三要素系统的失效状态,即安全事故系统的形成[2]

图2-3 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动态模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