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安全[46]

六、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46]

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突出表现为海洋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升高,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威胁凸显等。

(一)赤潮等灾害频发

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赤潮20次左右。21世纪以来,赤潮灾害日益频繁。2000—2010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861起,平均每年78.27起;2000—2003年,我国的赤潮灾害发生数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119次,为历史最高;2004—2010年赤潮发生次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28次。由于海域环境的严重污染,2010年绿潮也相继发生。

(二)海上溢油事故上升

近年来,我国船舶溢油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露与井喷事故导致每年排入大海的石油约12万t。据统计,2000—2004年,近海溢油事故平均为6起,2005年我国发生近海溢油事件16起,同比增长220%。2010年大连湾“7·16”溢油事故至少已造成附近海域50平方km的海面污染;2011年6月11日,蓬莱19-3溢油事故发生,溢油单日最大分布面积达到158平方km,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达到历史背景值的86.4倍。

(三)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生物多样性和均一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近20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

(四)外来海洋生物数量增多

随着我国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和海水养殖品种的传播和引入,外来海洋物种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入侵我国的滩涂和海洋外来物种89种,另外还有93种生长在海岸的外来植物,其中,互花米草、沙饰贝、美洲红鱼等已经对海洋生态产生影响,污损生物和外来赤潮生物也已成为海洋生态安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