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模型[3,4]
范维澄院士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从发生、发展到造成灾害直至采取措施的全过程,存在三个外显主体:一是灾害事故本身,即突发事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即承灾载体;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即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如图2-4所示。
(一)灾害要素[4]
图2-4 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模型[4]
连接三条边的节点统称为灾害要素,他将要素归为三类,分别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例如,地震的灾害要素以一定量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灾害要素表现为一定储量的物质,疫病流行的灾害要素表现为某种传染性很强的病原微生物这一物质,大规模社会恐慌事件的灾害要素可能是某种谣言或不实消息,表现为信息。
灾害要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这些灾害要素超过临界量或遇到一定的触发条件就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在未超过临界量或未被触发前并不造成破坏作用。例如,地震是当地壳运动达到一定程度(能量达到临界值)时导致的,而小规模幅度的地壳运动并不会导致地震;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是该储罐被违规超量充装、或罐体本身有裂纹等损伤,超过承压能力(临界值)而导致罐体破裂而造成的;疫病大规模流行是被感染个体达到一定规模(临界值)时将有可能造成的;谣言引起的大规模社会恐慌事件是社会上的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临界值)或发生某种突发事件(触发因素)引发社会情绪冲动,而导致的。
(二)突发事件[3]
突发事件指可能对人、物或社会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的事件。突发事件通常表现为灾害三要素的灾害性作用,例如危险化学品泄露和大规模传染病(物质作用)、地震(能量作用)、社会恐慌(信息作用)。对突发事件的研究重点在于认识其孕育、发生、发展和突变的演化规律和突发事件作用的类型、强度和时空分布特性。
(三)承灾载体[3]
承灾载体是突发事件的作用对象,一般包括人、物、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三个方面,所受到的破坏表现为本体破坏和功能破坏两种形式。承灾载体的破坏有可能导致其所蕴含的灾害要素的激活或意外释放,从而导致次生衍生灾害,形成突发事件链。通过对承灾载体的破坏机理与脆弱性,对突发事件作用的承受能力与极限、损毁形式和程度,承灾载体损毁与社会、自然系统的耦合作用等研究可以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预防和科技减灾。
(四)应急管理[3,4]
应急管理指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其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其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应急管理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实施,从而减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突发事件作用的时空强度;也可以针对承灾载体实施,从而增强承灾载体的抗御能力。
(五)事件链原理[4]
承灾载体被破坏有可能导致其自身蕴含的灾害要素被意外释放,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次生衍生。其原因是承灾载体破坏导致其蕴含的灾害要素的释放,从而产生次生事件的必要条件,这是形成事件链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