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科技研究内容
从突发事件的酝酿、发生到恢复正常秩序的逻辑来看,可划分为六个关键环节,即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指挥、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3]。
范维澄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问题要围绕着回答下列三个问题:第一,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且快速、动态地全面了解应急现场的状况;第二,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之下,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突发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后果,并快速预警;第三,针对跨部门重大突发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3]。上述三个科技问题是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求的角度提出的。
从科技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的核心是研究灾害要素的演化行为与规律,即灾害要素如何从常态转化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产生、释放或携带的灾害要素的类型、强度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是深入认识灾害本质的前提,是发展灾害防御和控制手段的基础;灾害要素如何作用于承灾载体,承灾载体的破坏模式及其所伴生的灾害要素是否会导致链生新的突发事件(次生事件);以及如何实施优化的人为干预(应急管理),弱化灾害要素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害[4]。对灾害、事故、事件的预测理论、风险分析及控制理论的研究,是发展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的重要前提。范维澄认为下列研究是公共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基于复杂性系统科学和双重性规律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方法学研究;重大灾害、事故及其相互耦合与派生、动力学演化并突变成灾的机理和规律;各致灾因素综合作用下重大灾害和事故对人员、工程与结构、资源与环境等产生危害的临界条件及规律的研究,是实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5]。丁辉[6]认为,需要研究四大类突发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包括各种突发事件如何转换、藕合、衍生、次生等关系。
公共安全科技应重点发展三大核心技术: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这三项技术是实现全面监控与自动处置、科学预测与快速预警、优化决策与高效救援,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5]。范维澄强调,研究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把综合风险分析、信息获取、数据库、预测预警和应急预案,有机结合起来[3]。饶彩霞[7]指出,在研究中要结合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系统(RS)及通信网络系统等,实现对公共安全风险的精确监测,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