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创新研究》简介
《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创新研究》这本书是由.李彧著创作的,《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创新研究》共有60章节
1
序
资产证券化是将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这一价值形态运营的方式。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壮大资本市场规模,丰富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效率,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
2
摘要
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创新。其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以特定化了的资产为基础,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以资产本身的现金流为偿付来源进行...
3
目录
目 录 序 摘要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范围和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概述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理...
4
导言
...
5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20世纪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创新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生。资产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将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转化为证券的一场大规模运动。这场运动起初源于美国为实现持...
6
二、研究范围和主题
资产证券化是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金融创新活动的统称。但具体的资产证券化种类繁多,无论基础资产种类、证券分层方式、后续管理措施等都各有不同。但是目前以信贷资产和应收...
7
三、研究方法
在对资产证券化活动和特殊目的载体进行的研究中,本书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等方法。 在比较研究方面。由于资产证券化是诞生于美国,繁荣于全球各主...
8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
...
9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一种将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技术。因此,证券化也被称为“结构融资”,[1]这一称谓是从发起人角度说明了证券化...
10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解
(一)资产证券化的多种定义 通常来说,一个准确的定义能够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体现其特征,是开展某项研究的基础。但是在资产证券化的研究领域,对资产证券化提供一个公...
11
二、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可以采取不同的标准。由于其结构复杂,涉及面广,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依照资产种类和交易结构这两种标准进行分类...
12
第二节 围绕特殊目的载体的交易安排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是将特定资产与原始权利人(发起人)分离,并以特定资产未来现金流支付证券本金和收益。这一金融活动的目标是将标的资产独立于原始权利人和第三人,并...
13
一、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一)资产证券化参与人 资产证券化是需要众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复杂金融活动。根据资产证券化中参与主体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基本参与人和辅助参...
14
二、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形态
SPV的组织形态每个不同的国家因其本国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情况特点都有所不同。每种组织形态都有其优劣,选择哪种组织形态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通常来说主要的SPV的组织...
15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创新
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内的一项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它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法律体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6
一、资产证券化在金融方面的创新
(一)融资制度革命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制度,在金融本质上与发放贷款、发行股票债券并无二致。但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了传统的市场和机构,创造...
17
二、资产证券化在法律方面的创新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诸多创新在法律层面有着丰富的体现,其所引发的众多法律问题涉及几乎全部法律部门。[37]其中主要的方面有:一是证券化改变了金融产品的法律性质,债权...
18
第二章 特殊目的载体的核心功能和经济本质
特殊目的载体是服务于资产证券化的通道,这点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比较明确的共识。特殊目的载体在资产证券化活动中发挥着核心枢纽的作用。其组织形态需要服务于其核心功能...
19
第一节 特殊目的载体的核心功能
特殊目的载体(SPV)顾名思义是为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而构建的实体。SPV的角色本质上是一个连接发起人和众多投资者的通道。如果只有一个发起人和一个投资者,则SPV...
20
一、真实出售
(一)真实出售与担保融资比较 基础资产转让是实现资产分割的第一步。与其他金融资产的转让一样,基础资产(如贷款)的转让可以归入两种法律类别,它们代表着被转让资产的...
21
二、破产隔离
特别是在采用公司形式的SPV时,在转让方丧失偿还能力时,在借款人丧失偿还能力时,在SPV自己丧失支付能力时,SPV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破产的主要影响在于:“1....
22
三、SPV的税收
税收是直接体现出来的交易成本,无论从金额上还是比例上都无法忽视。必须在交易结构设计之初就将其作为要考虑的因素。资产证券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税收问题:第一,发起人...
23
第二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特殊目的载体
资产证券化在手段上是通过将基础资产转让给SPV实现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分离,并通过特殊目的载体实现资产未来收益的重新分割和分配,投资者以此种方式间接享有资产上的权...
24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新制度经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渊源。严格来说,经济学对制度的研究自这一学科诞生时就已经开始。“制度研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
25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革命,不在于其研究的对象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而在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新制度主义产生是从批判传统经济理论“过于抽象”着...
26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特殊目的载体
资产证券化活动产生的基础就是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产的价值。其实现手段就是将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转让。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将基础...
27
四、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经济分析
现代金融活动中,投资者保护一直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任何无法对投资者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金融活动最终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活动因其金融技术的创新性、交...
28
第三章 美国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创新
SPV是随着资产证券化活动而产生的,并服务于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但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这不是一个人为设计、构建的制度,而是在经济发展中自发形成的一种金融活...
29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孕育萌芽期
这一阶段在时间上指的是从大萧条后国有背景的房地产贷款服务机构产生直到发行标志性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通常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尚未产生...
30
一、资产证券化的孕育期
美国资产证券化尽管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产生的根源却在“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改变。数据显示,大萧条阶段(通常指1929年至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