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成熟期

二、资产证券化的成熟期

2008年,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分水岭”。前几十年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在近乎放任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各种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暗藏了大量风险;而经济的稳步增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风险。次贷危机就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总爆发。

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年到2007年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顶峰。在危机后美国总体债券市场没有出现规模下降的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占比明显回落。其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量从“2007年的22,315亿美元骤降至14,036亿美元”,[14]而狭义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则从“2007年的5070亿美元直接下降到1395亿美元”。[15]可见安全性较高的资产在危机中下降比例较小,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危机后市场对证券化产品结构偏好的改变。

由于房价高而利率又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实际情况,加之以美联储“放任”的经济、货币政策,高风险、低收益的次级贷款涌入证券化市场,成为了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也是一个重新洗牌,去劣选优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在危机后迅速恢复了生机,并且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前野蛮生长的教训,制定了更为严格、务实的监管政策。对证券化这一新生事物而言,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积累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有助于其未来更好地发展。

在这一阶段,对资产证券化过快发展的反思是主流。在创新方面,则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由于资产证券化市场趋于平稳,大量的资产已经可以纳入其范围,已有的SPV组织形态的继续沿用并没有太多不便。因此,在这一阶段很难再看到如前一阶段那么丰富多彩的创新。但是,金融危机后,各界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未来的资产证券化或可能迈入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对SPV组织形态的创新肯定不会就此终止,而是在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