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终于到了为博士论文撰写后记,为自己的求学生涯画下一个句号的时候。回首这漫漫的求学之路,心中太多的话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比较好。

与华政的缘分很长,自从2003年成为华政松江校区的开拓者,不知不觉已近14年。可以说,来到上海的时间大多与学校相伴。前段时间曾回到松江的校园,突然发觉时间流逝的痕迹就是道旁的香樟。曾经被我耻笑过是“西洋参”的道旁树,现如今已经枝繁叶茂,为大道撑起一个穹顶。就像母校的莘莘学子,从少不经事的少年,变成了担负法治建设的栋梁。

我自嘲博士毕业了,就算是个“全须全尾”的华政人。本科—硕士—博士,母校能给的毕业证集齐全套。

无论是否还住在学校,每次走进校园,都感觉是“回家”。无论是松江还是长宁的一草一木,还是墙面斑驳,都像是自家院落的景致。但是很快,就要从同学变成校友了。不知道再进校园,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

经过母校多年的培养,总算能对母校说一句:从目前的情况看,暂时不会让您失望。在华政的收获,是我这一生都享用不完的财富。现在,从母校汲取已经太多,到了回报母校的时候了。

这篇论文,是对自己博士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华政学生生涯的一个总结。有太多的朋友、师长和亲人需要感谢。

我要感谢恩师吴弘教授,没有吴老师对我这个愚钝之徒的悉心指导,我是很难完成博士学业的。论文写作期间,曾多次向吴老师请教,无论吴老师多忙都会为我安排好时间,细心教导。在生活上,有了一些困惑,向吴老师倾诉,也总是能得到吴老师如春风般的劝慰。吴老师对学生是无私的,无论何时何地需要吴老师帮忙,吴老师总会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的学生。吴老师于我,既是恩师也是慈父。感谢命运让我有幸成为吴老师的学生。

我要感谢华政的众多恩师。顾功耘教授总是以平等的姿态和我们一起讨论,用一种朋友的方式传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出版论文集,为我们的读博生涯留下了重要的集体回忆。徐士英教授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徐奶奶,每个劳累的午后总是会怀念徐奶奶课堂上大家的欢声笑语。陈少英教授在我们学业遇到“瓶颈”时总是给予我们鼓励。沈贵明教授的授课总是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让我们感受到学法的乐趣。肖国兴教授渊博的知识,总是让我们学生汗颜,他火爆的脾气掩盖不住希望我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丁伟教授在工作繁忙之余,还不忘对我们每一个同学进行针对性的教导,我有幸从本科开始就能够在丁伟教授的课堂上学习直至博士阶段,总能感受到丁老师的睿智。丁成耀教授是我的硕导,尽管专业不同,但在读博期间他不断给我鼓励,支持我走到今天。还有胡改蓉老师,言语不多,但总是像大姐姐一样帮助我解决学业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的老师为我的默默付出,感谢华政的诸位恩师,能够有幸成为各位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我要感谢我校园内的好朋友们。张国元老师、袁发强老师于我而言,亦师亦友,相识多年,他们的风趣和睿智,他们渊博的学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许凯博士夫妇、吕玉赞博士在论文和学业上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铭记于心。吴迪博士、韩逸畴博士既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前辈,他们的经验让我在读博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陈绍玲博士、王杰博士虽然和我专业不同,但他们作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依旧给了我很多启迪。

我要感谢我们博士班级的同学:秦伟、刘安、雷华顺、郝一丁、黄臻、刘云、江敏超、宋怡欣、陈文祥、谭婧、柯心、吴明。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我学习到了他们身上很多优秀品质。

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单位——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精神鼓励上,他们都给予了我相当多的帮助。宽松良好的氛围,特别是鼓励员工进修的企业文化,也是促使我进一步深造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亲人,我的父母和可爱的妻子。没有父母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和支持,就不会有我任何的成绩。父母都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他们的经历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他们认真地工作,认真地生活,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严谨的态度。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我可爱的妻子周心娴,我们相识于华政校园,又同是吴弘老师的学生,不知不觉已经相伴十年。在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一直有她在一旁默默支持。每当遇到“瓶颈”,总会得到她的鼓励;在写作颇有心得之时,也有人与之分享;得益于我们同一专业,资料的收集、论点的打磨,都有她在一旁协助。没有她的陪伴和鼓励,我很难想象仅凭自己能够完成博士学业。可以说,尽管论文署下的是我的名字,但是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晶。这篇论文也是我想送给她的十周年礼物。

篇幅有限,还有太多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重要的帮助,无法一一道谢。我只有在今后的日子里,认真工作,认真生活,来回报大家。虽然这次要“失去”学生的身份,但是永不可能真正离开母校。感恩母校,感恩在生命中遇到的亲人、师长、朋友!

仅以此文献给生命中有幸遇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