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细胞分布直方图(散点图)等。

血细胞分析报告单
红细胞(RBC)计数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儿童:(3.5~4.7)×1012/L(血细胞分析仪法)。
你了解吗?
红细胞俗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色素)和水,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以及免疫黏附作用。一般成年男性红细胞数大于6.0×1012/L,成年女性红细胞数大于5.5×1012/L,称为红细胞增多,包括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红细胞数低于3.5×1012/L时称为红细胞减少,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减少。
正常波动变化
(1)生理性贫血: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2)新生儿、缺氧刺激(如气压低、居住高原、剧烈体育活动等)、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冷水浴刺激)等,均可表现为红细胞增多。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红细胞减少:见于多种类型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相对性增多:见于大量脱水导致的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3)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中毒等。
血红蛋白(Hb)测定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HiCN法)。
你了解吗?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高于170g/L,成年女性高于160g/L称为血红蛋白增高。临床上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称为血红蛋白减少。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男:0.40~0.54L/L;女:0.37~0.48L/L;
儿童:0.35~0.49L/L;新生儿:0.50~0.60L/L(血细胞分析仪法)。
你了解吗?
红细胞压积也叫红细胞比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波动变化
(1)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新生儿。
(2)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可引起红细胞压积降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
(1)血液浓缩: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患者。
(2)重症肺源性心脏病。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2.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
(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急性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等。
红细胞平均直径(MCD)测定
6~9μm,平均7.2μm。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增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阻塞性黄疸、肺气肿以及严重肝脏损伤并伴有显著黄疽患者。
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尿毒症以及慢性炎症、慢性中毒、慢性失血等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成人:80~94fl;儿童:75~96fl;新生儿:92~113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成人:28~32pg;儿童:27~32pg;新生儿:35~4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成人:320~360g/L;儿童:325~365g/L;新生儿:350~420g/L。
你了解吗?
红细胞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直接推算出来的,主要有三项:即MCV、MCH和MCHC。
正常波动变化
新生儿MCV常增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表1-1-1)。
表1-1-1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血细胞分析仪通常根据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Hb)含量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直接推算出HCT、MCH、MCHC。MCV、MCH、MCHC称为红细胞平均值。以上各项的关系表示为:
![]()

由于上述指标只反映了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并不等于红细胞形态没有改变,判断贫血类型时必须结合其他指标和血涂片形态学观察。
红细胞平均厚度(MCT)测定
1.7~2.5μl
你了解吗?
红细胞可视为一个短圆柱体,因此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直径用圆柱体计算公式即可求得红细胞平均厚度。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增高见于慢性溶血性黄疸、大红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自身免疫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时。
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阻塞性黄疸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RDW是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的,不同的分析仪,RDW值可有差异,一般在11.5%~14.8%。
你了解吗?
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以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RDW值大表明红细胞大小不均,RDW值小表明分布均匀。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IDA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IDA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IDA的筛选指标。
(2)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MCV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血红蛋白F包涵体生成试验
血液保温1小时后,含HbF包涵体的红细胞<5%。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5%: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轻型α-地中海贫血。
(2)>50%:主要见于HbF增多症纯合子型。
血红蛋白H包涵体生成试验
血红蛋白H包涵体生成试验阴性。
你了解吗?
HbH在体外极易变性和沉淀。经煌焦油蓝染色,于37℃保温15分钟,能使HbH在细胞中形成大小不等、数量不一、分布不均的深蓝色包涵体,称为血红蛋白F包涵体。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该试验阳性主要用于诊断血红蛋白H病。保温24小时后,不稳定血红蛋白亦可呈阳性反应。
血红蛋白C试验
血红蛋白C试验阴性。
正常波动变化
当红细胞置于37℃3%NaCl溶液中孵育1小时后,带有HbC的红细胞内结晶体更易析出。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红蛋白C病时,除红细胞靶形占40%~90%外,可见六角形或棒状结晶体,此试验可协助诊断血红蛋白C病。
白细胞(WBC,LEU)计数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你了解吗?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机体内白细胞可杀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参与免疫反应,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正常人外周血中有五类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结合临床症状)。静脉血与毛细血管相比,白细胞数略低。
正常波动变化
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患者。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多:
(1)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2)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3)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
(4)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5)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6)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7)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8)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9)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2)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尿毒症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一)中性粒细胞(N)
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
幼儿:0.35~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
你了解吗?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或完全缺乏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结合临床症状),后者具有很大的感染危险性。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白细胞计数”。
(二)嗜酸性粒细胞(E,EOS)
百分率:0.005~0.05(0.5%~5%);绝对数:(50~300)×106/L。
你了解吗?
嗜酸性粒细胞又叫嗜伊红细胞。一日之间,清晨4~6时最高,晚间18~20时最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多:
(1)变态反应:如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2)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3)某些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等。
(5)其他:如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及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
(1)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2)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三)嗜碱性粒细胞(B,BASO)
百分率:0~0.01(0~1%),绝对数:(0~0.1)×109/L。
你了解吗?
嗜碱性粒细胞能产生和储存组织胺及肝素,其突出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应。
正常波动变化
高脂饮食条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从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2.减少:
(1)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等。
(2)应激反应:如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及出血等。
(四)淋巴细胞(L,LYM)
成人:0.20~0.40(20%~40%),绝对数:(0.8~4.0)×109/L;儿童:0.40~0.60(40%~60%)。
你了解吗?
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成人占白细胞总数的1/4~1/3,而整个婴幼儿期淋巴细胞占优势。淋巴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多:常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五)单核细胞(M,MONO)
成人:0.02~0.05(2%~5%),绝对数:(0.12~0.8)×109/L;
儿童:0.03~0.08(3%~8%),绝对数:(0.12~0.8)×109/L。
你了解吗?
单核细胞是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它在血循环中可存留3~6天,然后进入组织或体腔内形成巨噬细胞,寿命可达2~3个月。单核细胞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此系统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可吞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组织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也可以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等。
正常波动变化
出生后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血小板计数(PLT,BPC)
(100~300)×109/L。
你了解吗?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凝血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正常波动变化
(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日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晨间高,冬季较春季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病理性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后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2)病理性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
不同仪器的参考值有一定差别,一般为6.6~13.0fl。
你了解吗?
MPV与血小板数量之间呈非线性负相关,其临床意义应结合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才有价值。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常增大,血小板黏附聚集力增强,止血功能也强。即使血小板明显降低者,只要MPV较高,出血发生率也较低;反之,MPV减小,则易发生出血。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MPV显著低于无出血倾向者。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MPV增大: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及血栓性疾病。
(2)MPV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巨幼细胞贫血、败血症、骨髓病变或药物抑制骨髓功能时。
(3)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4)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血小板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血小板数值的增高。
血小板压积(PCT)测定
男:0.108%~0.272%;女0.114%~0.282%。
你了解吗?
PCT是由血小板数量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经过综合计算得到的,考察PCT应与血小板总数及其他参数综合起来分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
不同的细胞分析仪,其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为15.5%~18.0%。
你了解吗?
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是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推导的血小板体积的变导系数。结合血小板数量及其他参数综合分析,对血液系统及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PDW增大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等)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散点图)
你了解吗?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简称细胞直方图,至少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三种,血细胞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出现的相对频率表示出来的坐标式曲线图或散点图,又称矩形图或立方图。直方图的横轴可看作细胞的特定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纵轴代表一定体积大小范围内的细胞相对频率,以百分率表示。

白细胞直方图
正常人白细胞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右峰为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即中间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群峰又高又陡,大细胞群峰较高较宽,中间细胞群峰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平坦区(也叫中值细胞区)。小细胞群峰越高,淋巴细胞比率越大;大细胞群峰越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越大;而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病理细胞时,中间细胞群峰可增高。
你了解吗?
白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白细胞体积大小的频率分布图。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出现的幼稚细胞也多分布在中间细胞群,由于各种白血病幼稚细胞的数量、大小及形态各异,常表现出特征性直方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为一正态分布曲线图,图的峰值表示一定数量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基本一致,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0~92fl。
你了解吗?
红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细胞大小范围内粒子的分布图。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直方图峰高变低、基底部增宽,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是一致的。直方图左移,提示红细胞变小,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直方图明显左移,波底显著增宽。直方图右移,提示红细胞增大,如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及新生儿。红细胞直方图有时出现双峰,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有效治疗及大量输血后。
血小板直方图
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高峰在6~10fl之间。直方图左移,提示血小板体积偏小;右移提示体积偏大。
你了解吗?
血小板直方图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的曲线图。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直方图在2~5fl处明显升高,多由于仪器的电噪音干扰或血液中存在血小板碎片、冷球蛋白、红细胞包涵体等。直方图尾部抬高或在20~30fl处出现另一波峰,提示血液中可能存在较多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等,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因血液中存在大量小红细胞,其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明显抬高,呈现出特征性直方图。血小板减少及其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直方图多呈波浪状。
血细胞异常形态学显微镜检查
(一)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
你了解吗?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二)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
你了解吗?
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三)异型淋巴细胞
你了解吗?
异型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发生的毒性变化,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多见于儿童血象中。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四)异常红细胞
你了解吗?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在6~9μm,中心淡染。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结构方面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出现有核红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