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

img16

全血黏度(BV)测定

高切变率(230/s):男:4.50~5.88;女:4.04~5.42。

低切变率(23/s):男:6.84~9.86;女:6.10~8.98。

你了解吗?

血黏度指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清黏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

(1)心、脑血管疾病:见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

(2)血液病: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其他疾病:见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脱水、休克及某些恶性肿瘤。

2.降低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血浆黏度(SV)测定

男:1.35~1.48;女:1.41~1.44。

你了解吗?

血清黏度测定同全血黏度相似,但除了红细胞容量和形态对强度的影响,对一般血浆蛋白浓度的影响也很小。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全血黏度测定”。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见“第一节红细胞压积测定”。

血沉方程K值

13~93。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查阅“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但较单纯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能更合适地反映细胞聚集程度。

(1)若血沉增快,计算出K值大,说明血沉增快是确定性的,红细胞聚集性高。

(2)若血沉正常,计算出K值大,则表明红细胞压积增加,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范围,实际上是血沉增加,且红细胞聚集性高。

(3)若血沉增加,而K值正常,则表明为红细胞压积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实际血沉并不快。

(4)若血沉正常,K值亦正常,表明血沉确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测定

成人:0.59~0.75; 儿童:0.68~0.80。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见于冠状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肝硬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小板黏附率测定(PAdT)

(试验前7~10天内禁服阿司匹林)

0.289~0.409(28.9%~40.9%)(玻球法)

0.539~0.711(53.9%~71.1%)(玻珠法)

0.21~0.428(21%~42.8%)(玻璃滤器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多发性硬化症、雷诺症、高血压、静脉血栓形成、肥胖症、痛风症等。

(2)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假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1.血栓长度:男:98.1~22.3mm;女:14.4~25.6mm(Chanler法);

2.血栓湿重:男:54.0~93.3mg;女:70.4~100.2mg(Chanler法);

3.血栓干重:男:15.5~29.3mg;女:25.7~31.6mg(Chanler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体外血栓增加表明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肾炎、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纤维蛋白(Fib)测定

参见“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王谦 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