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化学检验

尿液化学检验

尿尿素(U-urea)测定

500~1 140mmol/L。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一过性增高。

你了解吗?

尿素主要经肾脏排出,小部分经皮肤由汗液排出,肠道内尿素分解成NH3吸收后又经肝脏合成尿素,仍从肾脏排泄。每天由肾排出的尿素10~30g。

正常波动变化

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一过性增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常见于高热、水肿、心功能不全、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甲亢、大面积烧伤、创伤、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等。

2.减低:主要见于严重的肝脏疾患。

尿肌酐(U-Cr)测定

男:5.3~16.0mmol/24小时;女:7.0~18.0m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尿肌酐反映了血液经肾脏滤过排出的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其浓度减低表明肾脏滤过功能降低。尿肌酐与血肌酐同时测定,可作为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重要指标。

正常波动变化

尿肌酐浓度的变化与饮食有关,上午7时最低,下午7时最高,因此必须准确收集24小时的尿标本。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肌酐增多:常见于妊娠、饥饿、肌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皮肌炎、破伤风、伤寒、斑疹伤寒等。进食肉类、剧烈运动、摄入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时尿肌酐增多。

2.尿肌酐减低: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白血病、贫血、肌萎缩等。尿肌酐减低也见于长期素食、服用雄激素及噻嗪类药物等。

尿尿酸(U-UA)测定

1.5~13.2mmol/24小时。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常见于痛风、白血病、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铅中毒、慢性肝病。

2.减低: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小管损害。

尿钾(U-K)测定

25~125m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人体通过饮食摄入钾,肾脏通过保钠排钾进行机体的平衡调节,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尿钾的排泄与饮食、血浆中K的浓度密切相关,且晚间比白天浓度高,故测定尿钾时需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标本宜保存于2~4℃环境中。

正常波动变化

1.尿钾增高:饥饿初期、服用利尿剂、摄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钾增高。

2.尿钾减低:摄入麻醉剂、肾上腺素、丙氨酸、阿米洛利等药物。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钾增高:常见于醛固酮增多症、肾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2.尿钾减低:常见于呕吐和腹泻、尿少、尿闭、肾盂肾炎、肾硬化、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尿钠(U-Na)测定

130~260m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肾脏是调节水钠代谢和酸碱平衡的主要器官,钠在维持正常水分的分布和渗透压方面发挥了中心作用。尿液中的钠由肾脏自由滤出后,绝大部分又被重吸收。尿钠的排出量随血钠的增高而增多。钠的分泌量具有明显的日间差异,晚间显著高于白天,故应留取24小时的全部尿液,才能准确反映尿钠的水平。

正常波动变化

进食含钠过多的食物,摄入咖啡因、利尿剂、肝素及大剂量孕酮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钠增高。长期低盐饮食、摄入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普奈洛尔等药物可引起尿钠减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钠增高: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碱中毒、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炎症、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严重损害及支气管肺癌患者。

2.尿钠减低:常见于严重呕吐、胃肠减压引起消化液丧失、心力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尿氯化物(U-Cl)测定

170~250mmol/24小时。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基本同尿钠测定。

尿钙(U-Ca)测定

2.5~7.5m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尿钙来源于血钙,血液中的钙经肾脏滤出后,大部分重吸收入血,过多的钙则通过尿液排出。

正常波动变化

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其排出量与钙的摄入和吸收有直接的关系,蛋白质的摄入和磷的排出可影响钙的排出,尿磷高则尿钙低。血钙过低时,尿液中无钙排出。因此,尿钙测定时,应避免高钙磷和高蛋白饮食,标本收集时应加盐酸。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钙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维生素D过多、肾小管性酸中毒、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摄入氯化铵、降钙素、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钙增高。

2.尿钙减低: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症、婴儿手足搐搦及骨软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慢性腹泻、妊娠晚期、低钙血症等。尿钙减低也见于应用利尿剂、雌激素、新霉素、口避孕药等药物。

尿磷(U-P)测定

23~480mmol/24小时。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磷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软化症、代谢性碱中毒、糖尿病等。

2.尿磷减低: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并发中毒、佝偻病、脂肪泻等。

尿淀粉酶(U-Amy)测定

<640U/L(酶速率法);

<1 000U/L(对-硝基苯麦芽七糖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淀粉酶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增高较血清淀粉酶晚,持续时间长)、胰管阻塞、胰腺癌、胰腺损伤、总胆管结石阻塞、急性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小肠梗阻、流行性腮腺炎等。

2.尿淀粉酶减低:见于肝硬化、糖尿病。

3.巨淀粉酶血症时,尿淀粉酶正常,但血淀粉酶明显升高。

尿白蛋白(U-Alb)测定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可分为糖尿病、肾病和其他原发性及继发性肾病、镉中毒等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或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尿β2-微球蛋白(U-β2M)测定

尿β2-微球蛋白<0.2μg/ml。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先天性近曲肾小管功能缺陷、后天性近曲肾小管功能受损、肾移植发生排斥反应、血液β2-微球蛋白高于正常3倍以上时。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Ig-k)测定

0.38mg/L(散射比浊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测定是为临床监测糖尿病、肾病、肾综合征、肾炎、肾萎缩、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提供参考数据。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λ(Ig-λ)测定

<0.58mg/L(散射比浊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测定。

尿肌红蛋白(Mb)测定

<4mg/天。

你了解吗?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肌肉创伤、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特发性肌红蛋白尿、行军性肌红蛋白尿症及海蛇咬伤等。

尿酸性黏多糖测定

定性阴性(阿利辛蓝比色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阳性见于黏多糖病、糖尿病、红斑狼疮、风湿热、心力衰竭、肝硬化、某些肿瘤患者。酸性黏多糖是草酸钙晶体生长和聚集的抑制物,其含量多少与尿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尿酸性黏多糖定量显著减少是含钙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常用于判断尿结石复发的倾向。

血、尿渗透压测定

尿液渗透压:(冰点渗透压计);690±200mOsm/kgH2O。

血浆渗透浓度275~305mOsm/kgH2O。

你了解吗?

尿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及尿/血渗量比是比尿比重更为准确地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的试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清晨第一次尿渗量达到700mOsm/kgH2O,表示肾浓缩功能如常,肾功能损害者可低至600mOsm/kgH2O。

尿渗量与血渗量有一定依赖关系,故用尿/血渗量比值比尿渗量更准确;若比值等于1,即为等渗尿,提示浓缩功能低下。若<1为低渗尿,表示浓缩功能不良。糖尿病患者尿比重高,但尿/血浆渗比常<1,故在糖尿病时比重不能反映肾功能降低的(低渗尿)情况。

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男:11~30.3μmol/24小时;女:8.3~24.8μ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尿17-羟皮质类固醇是尿中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主要有四氢皮质醇、皮质醇、四氢皮质素和皮质素等,都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试验前应避免服用中草药或有色素的药物,以防色素的干扰。尿液应加5ml浓盐酸防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的情况,有助于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1.尿17-羟皮质类固醇增高:常见于肾上腺皮质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肥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11-β-羟化酶缺乏症、胰腺炎、严重刺激和创伤等。

2.尿17-羟皮质类固醇减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阿狄森病)、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低、肝硬化等。

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男:27.7~51.9μmol/24小时;女:20.8~41.5μ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尿17-酮类固醇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激素的代谢产物,主要为雄酮、表雄酮、去氢表雄酮等,均为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为避免干扰,留尿前几天须禁用甲丙氨酯、普鲁卡因胺、氯丙嗪及类固醇激素等。尿液需加5ml浓盐酸防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17-酮类固醇增高:常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肾上腺癌、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睾丸间质细胞瘤等。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和皮质激素等尿17-酮类固醇也增高。

2.尿17-酮类固醇减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性机能减退、神经性食欲不振等,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尿17-酮类固醇也减低。

尿游离皮质醇(UFC)

55~276nmol/24小时。

你了解吗?

尿游离皮质醇是血液中游离皮质醇经肾小球滤过后产生的,故其含量与血浆中的游离皮质醇成正比。尿液收集时应加10冰醋酸防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血浆游离皮质醇。由于尿游离皮质醇不受皮质结合蛋白的影响,是目前诊断库欣综合征和排除高皮质醇血症的可靠指标。

尿儿茶酚胺(CA)测定

163.8~818.9nmol/L(对硝基苯胺法)。

你了解吗?

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3种。试验前应禁止服用氯丙嗪、水杨酸、四环素、维生素B2及降压药物等,并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尿液留取时加5ml浓盐酸防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儿茶酚胺增高:见于嗜铬细胞瘤、成纤维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及剧烈运动后。嗜铬细胞瘤可达正常人的10~100倍。

2.尿儿茶酚胺减低:见于胶原病(如风湿热等)、营养不良、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失常、肾上腺切除和神经节药物封闭。

尿香草扁桃酸(VMA)测定

17.67~65.65μmol/24小时(改良重氮对硝基苯胺法)。

你了解吗?

尿香草扁桃酸是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最终代谢产物,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液须加5ml浓盐酸防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VMA增加:见于嗜铬细胞瘤、成纤维细胞瘤、神经节瘤、原发性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VMA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应用冠心平、丙咪嗪等药物。

尿卟啉检测

定性:阴性(醋酸沉淀法);

定量:健康人的粪、尿中仅能检到极微量尿卟啉。12~36mmol/24小时(醋酸沉淀法)。

你了解吗?

尿卟啉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尿卟啉原的氧化产物。由4个吡咯环连成的大环,侧链为乙酸根及丙酸根。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卟啉增高见于遗传性卟啉尿症、丙酮缩二乙砜中毒或铅中毒引起的卟啉尿症,发热、肝疾病以及缺铁的时候也可轻度增高。卟啉尿亦可见于某些疾病,如铅、汞、砷等中毒及四氯化碳中毒。卟啉尿患者亦可出现于溶血性贫血、血色素沉着症、白血病等。

尿卟胆原检测

阴性(醋酸沉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尿卟胆原是卟啉的前身物。当排出大量卟胆原时尿可呈正常颜色。尿卟胆原阳性见于某些肝性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型尿中卟啉和卟胆原均可阳性。

尿酶测定

1.β-半乳糖苷酶(β-GAL):<16U/g肌酐;

2.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3.86±1.65U/g肌酐;

3.尿γ-谷氨转肽酶(γ-GT):25.2±7.48U/g肌酐;

4.尿丙氨酸氨基肽酶(AAP):11.75±4.19U/g肌酐;

5.尿亮氨酸氨基肽酶(LAP):6.54±2.71U/g肌酐;

6.尿碱性磷酸酶(ALP):4.24±1.62U/g肌酐。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尿β-GAL增高:常见于各类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2.尿NAG增高:常见于肾实质性疾患,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毒素等导致的损害;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前1~3天等。

3.尿γ-NAG增高:常见于上尿路感染,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麻醉、心脏手术时肾缺血,以及药物对肾脏有损伤时,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早期等。

4.尿AAP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损害等。

5.尿LAP增高:常见于各型肾小球肾炎活动期、急性肾盂肾炎,休克、麻醉、心血管手术等引起的肾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药物中毒性肾病、肾肿瘤,肾外肿瘤,如肝、胰、胆及肺部肿瘤、白血病及淋巴瘤等。

6.尿ALP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紧缺血、狼疮性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癌、药物性肾损害早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