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功能检查

肾脏功能检查

肾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无机物以及药物、异物,经血液循环,主要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从肾脏排出的物质种类较多,并可随着机体的不同情况而改变尿量和尿中的物质排出量,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各种肾脏疾病均可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血液和尿液生物化学的改变。血、尿生物化学检验是指导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img26

血肌酐

儿童:27~62μmol/L;成人男性:44~133μmol/L;女性:50~105μmol/L,碱性苦味酸法。

你了解吗?

肌酐是肌酸和磷酸肌酸代谢的终产物。肌酸和磷酸肌酸是能量储存、利用的重要化合物。肝脏合成肌酸,肌酸在肌酸激酶的作用下变为磷酸肌酸,磷酸肌酸大量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大脑中。肌酐由磷酸肌酸在肌肉组织中转化而来。肌酐生成的多少与个体的肌肉量有关,每个人每日肌酐的生成量比较稳定,每日经尿排出的量也很稳定。肾脏病变,肌酐排出受阻,血中肌酐浓度就会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肌酐升高见于: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潴留、尿毒症等。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高龄者、白血病、多尿等。

尿素氮

儿童:1.8~6.3mmol/L;成人:2.3~7.8mmol/L。

你了解吗?

尿素主要由氨在肝脏合成,由肾脏排出。如果肾脏的排泄功能变差,血液中尿素氮的浓度会增加。因此,尿素氮是了解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正常波动变化

尿素氮正常参考范围因年龄、性别而变化,测定结果受饮食影响尤大。

随饮食变化 高蛋白饮食会使血中的尿素氮浓度增加。评价肾脏功能要结合血肌酐综合分析。

随性别变化 成年男子比女子稍微高一点,女子在月经期之前会上升,在怀孕后期则降低。

随年龄变化 出生后5~6个月的婴儿期尿素氮最低,1~6岁时会接近成人值,这是因为婴儿期的尿素合成力尚未成熟,残余尿素氮比较多。到50岁以后,尿素氮会随着年龄而增加,这是因为肾功能降低,全身的体液减少,影响了肾脏内的血液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血中尿素氮度是由尿素的生成与排泄的均衡决定的,所以和蛋白摄入量、蛋白代谢功能和肾功能等3个因素紧密相关。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浓度升高时常见于:

(1)肾脏因素引起的尿素氮的排泄障碍: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及肾结核晚期等。

(2)尿路阻塞: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障碍而使尿素氮上升。

(3)尿素氮制造过多:摄取高蛋白食品、感染症、炎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外科手术和消化道出血。

浓度降低见于:

(1)尿素氮制造太少:肝功能衰竭(硬化、爆发性肝炎)、低蛋白饮食、怀孕、成长期。

(2)尿素的氮排泄过多:如利尿、尿崩症引起的多尿。

血尿酸

儿童:0.12~0.32mmol/L;

成人:男:0.118~0.420mmol/L;女:0.15~0.35mmol/L。

你了解吗?

衰老的细胞死亡后,核酸代谢形成尿酸,有75%经肾脏的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剩下的就和脂汁一起从肠道中排出。摄取过多含有嘌呤的豆类、鱼类、贝类和肉类等食物时,血清中的尿酸值也会增高。尿酸不易溶于血液,血中浓度过高会形成尿酸结晶,结晶积存于运动关节处,形成结节,引起关节变形,导致各种功能障碍。

正常波动变化

幼儿尿酸较低,随年龄增加会逐渐升高,成年期时含量比较恒定。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血中含量,某些保健品、药品会使血中尿酸升高。男性比女性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尿酸浓度过高、过低都是异常。血尿酸男性在446μmol/L(7.5mg/dl)以上,女性在387μmol/L(6.5mg/dl)以上,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见于:

(1)尿酸排泄异常:肾功能障碍、恶性高血压、多发性肾囊肿。

(2)尿酸产生异常: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

低尿酸血症见于:恶性贫血、严重肝病、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内生肌酐清除率

1.3~1.7ml·s-1/1.73m2(80~120ml/min/1.73m2)。

你了解吗?

肌酐在成人体内含肌酐约100g,其中98%存在于肌肉,每天约更新2%。人体血液中肌酐的生成可有内、外源性两种,如在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浆肌酐的生成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肌酐大部分是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把肾脏单位时间内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检验前注意:

(1)患者连续进食低蛋白饮食3天,每日蛋白质应少于40g,并禁食肉类(无肌酐饮食),避免剧烈运动。

(2)于第4天晨9时将尿液排净,然后收集24小时尿液,并加入甲苯4~5ml以防腐。在4天内(任何时候均可),采取抗凝血2~3ml,与24小时尿同时送检。

(3)测定尿及血浆中肌酐浓度,并测量24小时尿量。

(4)应用下列公式计算24小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

img27

体表面积可通过以下公式估算:

男=0.00607×身高+0.00127×体重-0.0698

女=0.00586×身高+0.00126×体重-0.0461

小儿=0.0061×身高+0.0128×体重-0.1529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高值时见于:初期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和怀孕等。

低值时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等血压及肾血流降低、肾小球肾炎、肾硬化症、糖尿病性肾病和胶原病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尿路闭塞引起的肾功能障碍。

根据低值的阶段,划分为4个障碍程度:

(1)当患者CCR低于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有损伤。

(2)当患者CCR低于50~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3)当患者CCR低于25ml/min时,表示肾功能衰竭期。

(4)当患者CCR低于10ml/min时,为尿毒症终末期。

胱抑素C(Cystatin C)

0.59~1.09mg/L。

你了解吗?

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循环中的胱抑素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胱抑素C是反映肾小球病变极其敏感的指标,在肾小球病变早期就有升高。与血肌酐相比,血肌酐更倾向于反映体内代谢中产物的蓄积,而胱抑素C则用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2)胱抑素C在肾小管完全被吸收。肾小管病变时,胱抑素C不能完全重吸收,从而出现在终尿中。检测尿中胱抑素C可用于肾小管功能评价。

(3)胱抑素C与肾小球滤过率关系如下:

img28

(4)由胱抑素C测定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换算肾小球滤过率:

img29

β-Ν-乙酰基葡萄糖苷酶(NAG)

<16U/g肌酐。

你了解吗?

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身体各组织中,在人类,为泌尿系统所特有的酶。NAG几乎存在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溶体酶中,正常人尿中含量很低,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时,NAG活性显著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见于:

(1)见于急慢性肾炎、休克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肾病恢复期或肾实质病变不重时,增高不明显;下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NAG可正常。

(2)肾移植后,NAG升高提示发生排异反应。

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定性为阴性。

你了解吗?

正常状态下,尿液中存在极微量的白蛋白。肾脏发生疾病时,尿中蛋白含量增加。尿蛋白电泳可用于诊断尿蛋白来源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如图

img30

(1)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起渗透性的改变,尿液中主要是中分子和高分子蛋白,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2)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尿中以低分子蛋白为主,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3)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损时,尿中同时存在高、中、低分子蛋白,成为混合性蛋白尿。

(4)尿中仅有少量的白蛋白,称为生理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