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正确采集和运送标本是细菌培养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会造成检验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
(1)发现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采集标本前应至少停药3天。如患者不能停药,应在下次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的污染。
(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微生物实验室,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检验结果。如不能立即送检,一般应放在冷藏条件下保存送检。但某些菌株(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不仅要及时送检,而且在送检过程中要注意保温。
(5)盛标本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和酸类处理(到细菌室领取),以免残留液体影响细菌的生长。送检时,标本切勿污染容器的瓶口和外壁,防止污染和传播。
(6)送检标本应注明标本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血液及骨髓标本
(1)采血的部位多为肘静脉,疑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和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标本。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血培养瓶不用时放常温即可,不能放在冷冻室。
(2)采血次数及间隔时间:①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等须马上做抗菌治疗;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采取2份标本;②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小时内采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必要时次日再作血培养次;③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两次抽血间隔时间60分钟,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并且会遗漏阳性结果。
(3)采血量:成人为10~20ml,婴幼儿为2~5ml。骨髓一般采集1~2ml。临床医生应了解细菌在血液中出现的规律,尽可能在患者用药前采集标本,必要时抽取骨髓作培养。对阴性结果应结合临床症状,不能轻易做出无菌判断。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培养各环节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标本的污染。
正常波动变化
无细菌(真菌、厌氧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脑脊液标本
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手续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3~5ml,盛于无菌试管或血培养瓶中送检。由于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治疗、处理及预后均不相同,必须经涂片或培养检查来确定细菌的种类。另外,新型隐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在临床上难以鉴别,更需要细菌学检查加以区分。因此,在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脑脊液标本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由于脑膜炎奈瑟氏菌离体后容易自溶,且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容易死亡,故应立即送检细菌室。这些细菌对外界抵抗力比较弱,应注意保温、防止干燥和日光直射。
正常波动变化
无细菌(真菌、厌氧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尿液标本
应在用药前或停药3~5天后留取标本,因为治疗所用药物多数均通过尿液排泄,并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小时以上,起床后第一次尿阳性率较高。
(1)中段尿采集法是临床应用最多的采集方法:女性患者采样前应清洗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患者须翻转包皮,清洗尿道口。
(2)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针管的细针头斜穿入管壁采集尿液,或拔去闭式引流的集尿袋,弃去导尿管前段的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数毫升送检。不可以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3)肾盂尿采集法:应请泌尿科医生进行导尿采取左右侧的标本。
(4)膀胱穿刺法:尿厌氧菌的培养,或儿童婴幼儿的中段尿留取困难,可经耻骨上穿刺收集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对做厌氧菌的培养,须在取得尿液后,针头插于橡皮塞上立即送检。
尿液标本的采集和培养最大的问题是污染杂菌,所以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特别是临床医生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如何留取中段尿。室温下,尿标本耽搁稍久可致尿内的细菌明显增加而影响病原菌和污染菌的区分,所以应在2小时内送检,不能立即送检者,可暂时放4℃冰箱保存,但不能超过8小时。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分析
报告XXX细菌,菌落数/ml,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时,必须根据细菌数判断是否有泌尿系感染。检出同一种细菌时,革兰阴性杆菌≥105/ml菌落数(CFU)时可认为是病原菌,有人认为一次培养菌数在105/ml,准确率为80%,两次检出同一细菌在105/ml以上,准确率为91%,三次为95%;104~105/ml时为可疑,应重复检查;<104/ml时视为污染;革兰氏阳性球菌≥104/ml则可视为病原菌。但在下列情况下尿路感染时尿中细菌常可≤105/ml或104/ml:尿液因大量饮水而被稀释;应用抗菌药物使尿中有较高浓度,细菌受抑制;细菌营养条件要求高,繁殖缓慢。若因菌数意义不能肯定或培养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继续送检。在严格无菌手续下送检膀胱穿刺或导尿培养时,无论菌数多少,均应视作病原菌。
泌尿感染常见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近年由于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肠杆菌属、克雷白菌属、变形杆菌属类细菌增多,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增多。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也较常见,由于抗菌药的滥用导致尿路二重感染,酵母样真菌也常检出。若疑有结核菌感染时应送检结核培养。
下呼吸道标本
合格痰标本的采集是取得正确检验结果的关键,临床微生物工作人员应耐心教会患者如何采集标本:
(1)要求采集肺深部的痰液,不要唾液。一般以晨痰最好,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痰,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的痰液于无菌容器内送检;痰量少者,可用45℃10%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2)支气管扩张症或与支气管有相通的巨大空洞的患者,清晨起床后进行体位引流,可采集大量痰液。
(3)对咳嗽乏力和昏迷患者可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腔抵达气管内吸引痰液。
(4)用纤维支气管可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浓度的感染病原菌,但不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5)双侧肺部感染伴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可用吸痰管经人工气道插至叶支气管水平吸引痰液。
(6)对重症、难治、有免疫缺陷或因厌氧菌引起的医院内肺部感染,可采用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TTA)、经胸壁穿刺肺吸引(LA)、经纤维支气管或人工气道作防污染双套管毛刷(PSB)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无口咽部菌群污染的痰液,进行精确的感染病原学诊断。
痰液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时4℃冰箱存放。如室温下耽搁数小时,使定植于口咽部的正常菌群过度生长,而使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苛氧菌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最好收集24小时痰液。
由于某些厌氧菌如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卡他布兰汉菌离开人体后容易死亡,因此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送检,尽快接种。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致病菌,仅报告正常菌群(如草绿色链球菌、干燥奈瑟氏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四联球菌等)。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如同时含有正常菌群,应报告但不做药敏,并表明每种细菌所占比例。
咽拭子及鼻咽拭子标本
标本的采集虽然在时间上无严格控制,但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采集前数小时不得用消毒药水漱口或涂抹病灶局部。咽部是呼吸和食物的通道,晨起采集最好。
用于采集标本的拭子是用金属或木制的棉拭子,鼻咽拭子是一端弯曲的金属拭子。拭子应放于试管中,经高压灭菌后使用。采集标本时,患者先用清水漱口,由检查者将舌向外拉,使悬雍垂尽可能向外牵引,将咽拭子越过舌根到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反复涂抹数次,但拭子应避免接触口腔和舌黏膜。检查脑膜炎奈瑟氏菌或白喉棒状杆菌时,如在咽部有明显发红或有伪膜存在,应在局部涂抹取材后,小心将棉拭子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对局部无病变或作带菌者检查,应于咽部或扁桃体上用棉拭子涂抹。
医生采集标本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传染。采集标本时应避免触及舌、口腔黏膜和唾液,尽可能减少污染。采集扁桃体部位的标本时,应以小窝为宜,疑为白喉时,应在咽喉部深层组织中采集标本,表面渗出液多为类白喉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因为厌氧菌(如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卡他布兰汗菌)离开人体后容易死亡。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致病菌,仅报告正常菌群(如草绿色链球菌、干燥奈瑟氏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四联球菌等)。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如同时含有正常菌群,应报告但不作药敏。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
(1)开放性脓肿及脓性分泌物的采集方法:首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用无菌棉拭子采取脓液及病灶深部的分泌物,置运送培养基中送检。如为瘘管应在无菌手续下采取组织碎片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2)闭锁性脓肿的采集方法:对病灶周围的皮肤及黏膜表面先用2.5%~3.0%的碘酊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立即送检。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取材后立即排空注射器内空气,同时将针头插入橡皮塞中立即送检。
(3)对于大面积烧伤的创面分泌物的采集,由于创面的部位不同,细菌种类也不同,应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多部位的分泌物。有时也可将浸有脓液的最内层的敷料放入无菌平皿内送检,或放入无菌肉汤培养基中送检。
(4)对怀疑放线菌感染的标本,常用无菌棉拭子挤压瘘管,选取流出脓液中“硫磺样颗粒”盛于无菌试管中送检,也可将无菌纱布条塞入瘘管中,次日取出送检。
对采集标本的部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洗净病灶表面的污染菌,对皮肤、黏膜充分消毒。采集标本前,病灶局部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或消毒剂。如果局部伤口已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治疗,则应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的物质(如青霉素酶、对氨基苯甲酸等),以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当创面出血时,敷用药物在2小时以内以及烧伤在12小时内不应采集标本,此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
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送检,否则应放冰箱保存。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胆汁标本
在无菌操作下由专职医师用导管作十二指肠引流采取胆汁,采取的胆汁分为A、B、C三部分。A液来自总胆管,橙黄或金黄色;B液来自胆囊,棕黄绿色;C液来自肝胆管,柠檬色。因引流时导管通过口腔,易污染口腔中正常菌群,一般认为B液作细菌培养意义较大。
行胆囊造影术时,可同时采集胆汁,即胆囊穿刺法。另外,在进行胆囊及胆管手术时,可由总胆管、胆囊直接穿刺采取胆汁。这两种操作方法不易污染,适宜做细菌培养。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否则应放4℃冰箱保存。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
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穿刺液标本
穿刺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及鞘膜液等。由临床医师行穿刺术抽取。应在患者用药前或停止用药1~2天后采集标本。胸腹水可抽取5~10ml,心包液、关节液等抽取1~5ml,放入无菌瓶中或肉汤增菌培养基中,混匀后立即送检。或置于4℃冰箱保存。
标本的抽取应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采集后立即送检。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抽取后立即排空注射器内空气,针头插入橡皮塞中立即送检或床边接种。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生殖道标本
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及病变特征采集不同的标本。
采集尿道标本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局部冲洗,以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口1~2cm停留10秒钟,轻轻旋转拭子后退出。
对外阴部糜烂、溃疡者,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无菌棉拭子擦取病灶边缘的分泌物;阴道及宫颈口分泌物需在窥阴镜下,用无菌长棉拭子采集;子宫内分泌物用无菌导管抽取,导管外套一层保护膜,插入子宫后再穿刺该膜予负压吸引,可减少阴道菌群的污染。
女性盆腔脓肿时,应在阴道局部消毒后,由直肠子宫凹陷处进针抽取。
前列腺液的采集需经皮肤消毒后,由临床医师行前列腺按摩采集。
生殖器官是开放性器官,采集标本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杂菌污染。怀疑淋病奈瑟氏菌感染时,由于其抵抗力差,且具有自溶性,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送检或床边接种,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阴道内有许多正常菌群,采取宫颈标本时应尽可能不触及阴道壁。生殖道中厌氧菌感染也多见,采集标本时应避免与氧气接触,应做床边接种或置厌氧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细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粪便标本
大多采用自然排便采集法,即排便后,挑取有脓血、黏液、糊状、米泔样等性状异常部分的粪便,盛于无菌广口瓶中送检,不能立即送检者应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保存或送检。
对不易取得粪便或排便困难的患者或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法。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水湿润,插入肛门4~5cm处(幼儿2~3cm),轻轻旋转擦取直肠表面的黏液后退出,置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尽管粪便标本中有很多杂菌,但采集时应放入无菌瓶中送检。需注意杂菌污染,以免影响致病菌的分离及误诊。腹泻患者应尽量在急性期患者用药前采集标本(3天以内),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怀疑厌氧菌感染(主要是艰难芽胞梭菌的感染)时,最好排便后立即培养。在不得已时可将粪便置于无菌容器内4℃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不可采用冷冻(-20~-80℃)保存,因为冷冻会使活菌数量显著减少。
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患者自然排便,挑取有脓血,黏液处粪便2~3g,若为稀便,取黏液及絮状物于灭菌广口瓶或蜡纸盒中立即送检或置于运送培养基中,不能自主排便者可用直肠肛拭子法收集。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异常结果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dherent-ag-greagative E.coli,EAAggEC)。
若检出某种类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结合临床对腹泻作出诊断。
(1)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儿流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2)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黏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黏膜及其基底膜,出现黏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中度高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早期为水样便,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大肠埃希菌0157∶H7为最常见之血清型。
(5)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顽固性小儿腹泻及旅行性腹泻。
沙门菌、志贺菌
患者自然排便,挑取有脓血,黏液处粪便2~3g。若为稀便,取黏液及絮状物于灭菌广口瓶或蜡纸盒中立即送检或置于运送培养基中,不能自主排便者可用直肠肛拭子法收集。
正常波动变化
培养沙门菌、志贺菌阴性。
异常结果
报告致病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检出沙门菌可视为沙门菌食物中毒(胃肠炎),主要由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汤卜逊及丙型副伤寒等血清型引起。检出志贺菌可诊断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我国流行较多的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患者自然排便,挑取有脓血,黏液处粪便2~3g,若为稀便,取黏液及絮状物于灭菌广口瓶或蜡纸盒中立即送检或置于运送培养基中,不能自主排便者可用直肠肛拭子法收集。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异常结果
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本菌为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可引起人类胃肠炎型感染(小肠结肠炎),约占本菌感染的2/3,多见于儿童。尚可引起末端回肠炎、阑尾炎、关节炎及败血症感染等。若为非肠道感染症,应在标本收集时,按要求作特殊处理。
霍乱弧菌
收集稀便1~3ml分别作增菌培养及平板分离,防止标本泄漏污染环境。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霍乱弧菌,应结合临床作其他病原学检查。
异常结果
(1)培养检出霍乱弧菌某某血清型,可作为霍乱的确诊依据。
(2)弧菌科中,尚有其他致病细菌如副溶血弧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腹泻等,可根据不同要求检测。
报告细菌的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空肠弯曲菌
收集患者粪便或用直肠肛拭子法收集,立即送检或置于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正常波动变化
未检出空肠弯曲菌。
异常结果
培养检出空肠弯曲菌
本菌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引起急性肠炎,血便伴发热、恶心、呕吐,常因饮食不洁牛奶等动物污染的食物引起。尚可引起霍乱样腹泻的暴发流行及食物中毒,尤其在儿童中发病较多。其感染率不少于沙门菌。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采集痰、胸水、腹水、尿、脑脊液、粪、分泌物及组织等。痰以晨痰为宜,标本须用无菌容器收集,收集标本前患者应停用抗痨药1~2天。
正常波动变化
(1)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
(2)培养未检出结核分支杆菌。
异常结果
常用检查方法为直接涂片检查和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目前PCR及探针技术已用于临床。
1.涂片找到抗酸杆菌,可初步诊断为结核病,同时应做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与其他分支杆菌加以鉴别。
2.培养检出结核分支杆菌及TB-DNA阳性,即可确诊为结核病。
3.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结核时应排除污染的干扰,阴、阳性结果临床应用均应谨慎。
淋病细菌学检查
(1)男性:先用灭菌棉签擦拭尿道口,然后取尿道口溢出的浓性分泌物或取尿道内分泌物,用小棉拭或白金环伸入尿道内1~2cm取出。无脓性分泌物的患者行前列腺按摩后取前列腺液。
(2)女性:借助窥阴器将宫颈口分泌物清除后,将棉拭或白金环伸入宫颈口内1~2cm处取材。
采集标本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减少杂菌污染。淋病奈瑟菌的抵抗力差,并且有自溶性,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和涂片镜检,最好是床边接种。
正常波动变化
(1)涂片未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培养未检出淋病奈瑟菌。
异常结果
标本检查采用直接涂片及淋球菌培养。阳性结果如下:
①涂片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急性期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伴有尿道口或阴道充血水肿。男性患者具有确诊意义,女性患者诊断应慎重,可结合临床初步诊断,并结合培养结果确诊。
②培养检出淋病奈瑟菌,即可诊断为淋病,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厌氧菌检查
(1)收集标本应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在一般情况下,应从无正常菌群寄居的部位采集标本,用无菌操作抽取标本,包括血液、关节液、心包液、腹腔积液和膀胱穿刺液、深部脓肿、牙龈脓肿等。
(2)采取标本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用无菌针筒抽取标本后,排尽空气针尖插入无菌橡皮塞送检。棉试子采集标本后应放入专用运输培养基中送检。
(3)下列标本无送检价值,不宜做厌氧培养:鼻咽拭子、牙龈拭子、痰或气管抽取出物、胃和肠道内容物、肛拭、皮肤黏膜分泌物、褥疮溃疡分泌物、尿液、阴道或子宫拭子、前列腺分泌物。
正常波动变化
无厌氧菌生长。
异常结果
报告XXX厌氧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真菌检查
(1)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别,采取不同的标本。如深部真菌可根据病变种类采取脓汁、痰液、血液、脑脊液等。若为浅部真菌感染,应刮片取病变部位边缘的痂鳞屑。
(2)标本应新鲜,避免污染杂菌。
正常波动变化
(1)涂片未找到真菌(包括菌丝及孢子)。
(2)培养未检出真菌。
(3)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异常结果
(1)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
(2)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见于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或肺部感染,也可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淋巴结及肠道等处,由肺经血行播散时可侵犯所有脏器组织。不管发生哪类隐球菌感染,最后中枢神经系统终将受染。
(3)检出真菌(包括深部真菌和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指侵犯表皮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真菌、条件致病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申克孢子丝菌、暗色孢科真菌、曲霉菌、毛霉菌)。
浅部真菌指寄生或腐生在表皮、毛发、甲板等部位的真菌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称为癣,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
(1)使用细菌室提供的无热原真空采血管,采集空腹血液2~4ml(血透患者透析前采血)。
(2)留取标本后1~2小时内送检。
正常波动变化
检测值<10pg/ml,阴性。
异常结果
(1)检测值介于10~20pg/ml之间,临床观察期,建议动态采血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在10~20pg/ml间,表明这只是一个临床反应的观察期,即患者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范围内,虽然检测值超过参考值(cut off值为10pg/ml)。此时应对患者进行连续观察、检测,即在1天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取血、分离、检测,以确认患者症状缓解或加重,确保做到对症治疗。
(2)检测值>20pg/ml,阳性,建议再次采血以确诊。
一般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建议高危患者每周检测1~2次。
本实验结果仅对本标本负责,提供给临床参考,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做综合诊断。
(1-3)-β-D葡聚糖可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标志。可检测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但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阳性结果代表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但是不能区分感染真菌的种类。该试验可区别真菌携带、定植及侵袭性真菌感染,而只有侵袭性真菌才需要治疗,可以避免不合理的抗真菌治疗。
注意事项
(1)(1-3)-β-D葡聚糖检测中会遇到一些假阳性。目前已知的假阳性原因有:应用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某些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某些品牌的静脉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含有葡聚糖、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有研究显示,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可以出现假阳性,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假阳性与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关。
(2)研究提示,尽管假阳性原因不清,但是动态监测β-葡聚糖的变化可以降低假阳性的发生,葡聚糖的测定值在连续监测中出现快速较大幅度的变化提示假阳性,尤其是对还未开始抗真菌治疗的患者。
(3)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内毒素检测
(1)使用细菌室提供的无热原真空采血管,采集空腹血液2~4ml(血透患者透析前采血)。
(2)留取标本后1~2小时内送检。
正常波动变化
检测值<10pg/ml,阴性。
异常结果
(1)检测值介于10~20pg/ml之间,临床观察期,建议动态采血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在10~20pg/ml间,表明这只是一个临床反应的观察期,即患者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范围内,虽然检测值超过参考值(cut off值为10pg/ml)。此时应对患者进行连续观察、检测,即在1天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取血、分离、检测,以确认患者症状缓解或加重,确保做到对症治疗。
(2)检测值>20pg/ml,阳性,建议再次采血以确诊。
本实验结果仅对本标本负责,提供给临床参考,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做综合诊断。
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快速诊断革兰阴性细菌所致的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已被临床越来越重视。但现有细菌学检查时间较长,且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细菌培养阳性率降低。且更多的报道已阐明内毒素血症可存在于无菌血症的各种情况,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肠道黏膜损伤;局部阴性细菌感染;污染大量内毒素的注射药品、输液及输血等。检测内毒素,即检测各种体液中的脂多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特异成分)含量,能对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患者作出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建议感染患者及怀疑菌血症患者在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应检测其体液或血浆内毒素含量。
沙眼衣原体(CT)检测
(1)女性样本:应为子宫颈棉拭标本,用一支棉拭子或棉球去除外宫颈(子宫颈阴道部)处多余的黏液,然后丢弃。另外用一支棉拭伸入子宫颈内膜,滚动10~30秒。取出棉拭时应避免使其与阴道表面接触。如标本不会在1天内检测,应将其冷藏(2~8℃)这样最多可保持5天。不要冷冻。
(2)男性标本:尿液标本。患者在标本采集之前1小时内不应小便。使用洁净而干燥的容器采集20~30毫升的“初射”尿液。如标本不会在6小时内接受检测,应将其冷藏(2~8℃),这样最多可保持5天。不要冷冻。
正常波动变化
沙眼衣原体阴性。
异常结果
沙眼衣原体阳性。
沙眼衣原体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病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如果不治疗会引起女性盆腔炎(可导致不孕)、永久性的眼损伤、新生儿肺炎和男性附睾炎(也可导致不孕)。
支原体(Uu、Mh)检测
尿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使用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
正常波动变化
解脲脲原体阴性、人型支原体阴性。
异常结果
解脲脲原体阳性或人型支原体阳性。
支原体培养检测用于可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孕等的泌尿生殖器支原体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