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检查

肝脏功能检查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多功能实质性器官,它几乎参与体内一切物质的代谢。它不仅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代谢,而且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

img17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范围:男:≤40U/L;女:≤31U/L(不加磷酸毗哆醛),IFCC。

你了解吗?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是肝脏疾病诊断最常用指标之一。

AL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含量最多的是肝,依次为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等。肝中ALT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质(ALTs)中,只有少量在线粒体(ALTm)中。肝脏是含ALT最丰富的器官,且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肝炎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由于肝细胞中ALT浓度约比血清高7 000倍,只要有1/1 000的肝细胞中的ALT进入血液就足以使血中ALT升高1倍,故此酶是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肝炎时早在黄疸前期就升高。ALT消退期较长,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指标。

正常波动变化

生理条件不同,测定值变动不大,婴幼儿到青春期会稍高,男性比女性高。

外伤、手术、药物、麻醉、喝酒或运动后,测定值会上升到50U/L左右,所以检查前不可饮酒或运动。体重增加时,ALT值会上升,测定结果容易受溶血影响,必须注意。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常见于: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为最敏感的指标之一,阳性率可达80%~100%。急性肝炎ALT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甚至在症状出现前,此酶就已经升高,炎症消退后此酶活性恢复正常。无黄疸型肝炎ALT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面50~100U/L,持续数月或数年,ALT的改变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当ALT恢复后又反跳或持续升高,通常表示肝炎复发或发展为肝坏死。

血清ALT活性高低与病情轻重一般一致,但亦有ALT短暂明显升高,短期内即恢复正常,而无任何自觉症状表现。部分急性重症肝炎ALT先是升高,以后随着黄疸加重,ALT急剧下降甚或降至正常,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说明有大片肝细胞坏死,提示预后险恶。

(2)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如血清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半年以上,则多成为慢性肝炎。

(3)肝硬化:肝硬化同时有伴有性肝损害时,ALT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无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正常,因此观察ALT的变化,可以观察病情变化。

(4)肝癌:原发性肝癌的ALT可以正常也可以轻度升高,如果AL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活动性损害,提示预后不良。

(5)胆结石:ALT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U/L,梗阻解除后ALT迅速恢复正常。

(6)药物中毒性肝炎:氯丙嗪、异烟肼、四环素、利福平、巴比妥类和抗癌药物,可导致肝细胞中毒、坏死,ALT可升高,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7)肝外病变: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胰腺炎、胰癌等疾病ALT可以升高。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范围:0~40U/L,37℃(不加磷酸毗哆醛),IFCC。

你了解吗?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肝脏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AST广泛存在于各种脏器细胞中,是合成氨基酸重要的酶。谷草转氨酶在细胞外很低,人体细胞的破坏与生成处于动态平衡,所以血液中的含量比较恒定。组织、器官损伤时,细胞中的酶释放到血液中,其含量便会升高。

正常波动变化

和谷丙转氨酶一样,谷草转氨酶生理条件不同,测定值变动不大,在外伤、手术、药物、麻醉、喝酒或运动后,测定值会上升,所以检查前不可饮酒或运动。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常见于:

(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AST即升高,黄疸出现后此酶急剧升高,可达正常的150倍以上,黄疸消退后此酶迅速下降。

(2)胆道疾病:胆道梗阻、胆管炎。肝细胞无显著损害,亦会引起AST升高。一般来说,肝外胆管阻塞AST多不超过300U/L,当阻塞解除后1~2周即恢复正常。

(3)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细胞坏死,此酶均显著升高,AST可高于ALT。

(4)心肌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AST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关。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胸外心脏按摩等此酶均可升高。

血清总蛋白

早产儿:36~60g/L;新生儿:46~70g/L;成人:60~85g/L。双缩脲法。

你了解吗?

血清总蛋白(TP)是血清中所有蛋白质的总称。血浆中的白蛋白、α1、α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正常波动变化

直立体位由于体液分布原因,血液相对浓缩,而长久卧床者血液较直立体位稀。因此,长久卧床者血清总蛋白比直立活动时低3~5g/L。新生儿由于肝脏合成清蛋白能力较低,血液中水分较多,血清总蛋白可比成人低5~8g/L。随后逐月缓慢升高,约1年后达到成人水平。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比成人低2g/L。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总蛋白降低见于:

(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慢性胃肠道疾病。

(2)合成减少: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中毒性肝炎、恶性贫血和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

(3)丢失过多:如严重失血、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大量反复放胸腹水。

(4)消耗过多:如严重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高热、妊娠和哺乳期等。

总蛋白升高见于:

(1)合成增加:球蛋白合成增加,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2)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等。

血清蛋白

参考范围:35~55g/L。溴甲酚绿法。

你了解吗?

血清白蛋白(ALb)是血清总蛋白的一部分,由肝脏合成。肝脏疾患时常用检测血清白蛋白含量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但是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又经过一定的病程后,才能够显示出白蛋白质量的变化。

白蛋白在调节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

血浆白蛋白另一重要功能是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并具有相当的缓冲酸与碱的能力。

正常波动变化

白蛋白在人体内含量相对稳定,但受饮食的影响,长期低蛋白饮食会引起血清蛋白含量降低。新生儿白蛋白含量较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常见于:

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降低见于:

(1)白蛋白合成减少: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②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等。

(2)白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②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可因黏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血浆白蛋白下降;③烧伤及渗出性皮炎时也可造成蛋白质的丢失。

(3)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常见于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

(4)白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时,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

(5)无白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白蛋白含量常低于1g/L。但可以没有水肿等症状,部分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增高。

血清球蛋白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A/G):1.5~2.5。

你了解吗?

球蛋白(GLB)是血清总蛋白中白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成分,γ球蛋白是球蛋白中的主要成分。γ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其异常升高时恶性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

正常波动变化

测定与年龄、运动等有关。60~80岁老人升高15%~60%,锻炼约升高14%,肥胖女性约升高30%,男性升高4%~30%。新生儿显著减低达98%~100%,3~5岁儿童约低50%,口服避孕药降低11%~40%,妊娠约升高20%。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见于:

(1)感染: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慢性肝炎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3)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γ-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至20~50g/L。

(4)肝硬化。

降低见于:

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3岁以内婴幼儿),合成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及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患者,由于低γ-球蛋白血症或无γ-球蛋白血症;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血液稀释或严重的营养不良。

γ-谷氨酰转肽酶

男:≤50U/L;女:≤30U/L。

你了解吗?

GGT在肾脏中最多,其次是胰腺、肝脏、脾脏、小肠。GGT对酒精特别敏感,当肝脏或胆道有病时,会比其他的酶更早显示异常值。因此,一般将它作为酒精引起的肝脏障碍的主要检查。习惯喝酒的人,一般至少禁酒一个月,才能恢复正常。每1~2个月要接受一次肝功检查。

正常波动变化

幼儿期较低、青春期以后较幼儿期低。新生儿的参考值在80U/L左右,婴幼儿期为20U/L,从青春期到40岁左右,会随着年龄而增加,成人时的参考范围为3~50U/L。此酶对酒精的敏感度较高,所以一天喝两瓶酒以上的人,即使其他肝功能检查全部正常,其值仍比不喝酒的人高。

此外,此酶因怀孕而变动。女性激素具有抑制GGT及抑制肝脏制造GGT的作用,尤其在怀孕后期,GGT的值最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常见于:

(1)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GGT轻度至中度升高,在急性恢复期GGT恢复较晚,如果GGT持续升高,提示肝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

(2)肝硬化:肝内纤维增生时,其升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相关。

(3)肝癌: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GGT活力明显增高,当肝癌手术切除后GGT迅速下降,当肝癌复发时GGT再度升高,因此对肝癌之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GGT检测,可判断疗效和预后。

(4)阻塞性黄疸:不管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GGT均升高,其升高幅度与阻塞程度和阻塞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如胆汁性肝硬化、毛细管炎性肝炎、肝癌、肝外胆管癌等,血清GGT不仅显著增高,可达700~1 000U以上,且其阳性率也较ALP、ALT和AST为高。因此,GGT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阻塞解除后GGT恢复正常。

碱性磷酸酶

20~50岁 男性:53~128U/L;女性:42~98U/L

≥60岁 男性:56~119U/L;女性:53~141U/L IFCC推荐法,37℃。

你了解吗?

AKP存在于大部分的内脏器官中,血清中的AKP主要是由来自肝脏、骨、胎盘和小肠,经过肝脏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测定AKP,可以知道胆汁从肝脏到十二指肠的流出途径是否正常,也可以知道骨骼的新生状态,肝功能及胎盘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波动变化

多种药物如巴比妥类可以促进AKP合成。怀孕妇女,胎盘中AKP释放到血液中引起AKP上升,在生产3周后恢复正常。幼儿、青少年早发育期AKP升高,成年后下降,老年期又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AKP升高见于:

(1)肝胆疾病:①阻塞性黄疸,无论是肝内还是肝外阻塞,此酶均明显升高,与阻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呈正相关;②肝细胞性黄疸此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③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④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ALP活性增高。

(2)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及骨折修复愈合期。

(3)溶血性黄疸:此酶多属正常。因此,此酶对黄疸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ALP降低见于:贫血及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胆红素

总胆红素:1~2天:早产儿:<137μmol/L;足月儿:<103μmol/L;

     3~5天:早产儿:<274μmol/L;足月儿:<205μmol/L;

     6~8天:早产儿:<34μmol/L;足月儿:3.4~17μmol/L;

成人:2~20μmol/L 表面活性剂/重氮盐法;

直接胆红素:0~6μmol/L 重氮盐法;

间接胆红素:7~12μmol/L 重氮盐法。

你了解吗?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破碎后血红蛋白分解的色素。红细胞有一定的寿命,每天约有1/120损坏,此时血红蛋白会分解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酶的作用下变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也称为“非结合蛋白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肝脏由酶作用转变为直接脂红素,又称为“结合胆红素”,由胆道排出。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由胆汁排出。胆红素生成、转化、排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胆红素升高会引起皮肤变黄。

正常波动变化

新生儿由于红细胞破坏较多,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升高,多数为生理性升高。病理性升高称为新生儿黄疸,多数为母子血型不合。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img18

胆汁酸

参考范围:0~15μmol/L。

你了解吗?

肝脏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的为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经细菌作用形成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多数被重新吸收入血,经肝脏作用重新发挥作用。胆汁酸协助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肝脏疾病会影响次级胆汁酸再利用。临床测定的是血清中的总胆汁酸。

正常波动变化

正常情况下胆汁酸在血中含量很低,不受性别年龄的影响。正常妊娠时部分孕妇会有胆汁酸轻度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胆汁酸异常多为升高,见于:

(1)急性肝炎:发生急性肝炎时,血清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与其他临床检验指标相比,胆汁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进程比较缓慢,呈渐进状态。

(2)慢性肝炎:常规肝脏检查对慢性肝炎论断的相对不敏感性,血清胆汁酸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数值可以用来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肝炎,还有助于对慢性肝炎的治疗监控。

(3)肝硬化: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肝实质细胞数量减少以及门静脉系统分流等因素,尽管胆汁酸合成总量有所下降,但是血清胆汁酸水平仍然升高。

(4)酒精性肝脏疾病:酒精性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总胆汁酸是有价值的评价酒精性肝疾病的检测方法。

(5)妊娠性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时,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胆汁酸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胆汁淤积性瘙痒和非胆汁淤积性瘙痒。

α-L-岩藻糖苷酶(AFU)

<40U/L。

你了解吗?

a-L岩藻糖苷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及体液中,主要参与含岩藻糖基的各种糖脂、糖蛋白、黏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代谢。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升高见于:

(1)原发性肝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AFP高。

(2)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肝硬化等,但升高不明显。

(3)妊娠结束后5天降到正常。

降低见于:

(1)遗传性AFU缺乏症的诊断并借以与其他遗传性黏多糖贮积病的鉴别。

(2)卵巢肿瘤。

(3)B淋巴细胞白血病。

腺苷脱氨酶(ADA)

4~22U/L(37℃)。

你了解吗?

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代谢中重要的酶类,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以胸腺、脾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含量最高,肝、肺、肾和骨胳肌等处含量较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①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ADA明显升高;②急性肝炎前期ADA升高不如ALT明显,后期ADA升高率高于ALT,且恢复较ALT为迟,与组织学恢复一致。③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ADA升高显著;失代偿肝硬化ADA明显高于代偿期。

(2)ADA随着肝纤维化加重活性增加。

(3)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血清ADA多数升高,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ADA多属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4)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患者胸腹水及血清中,ADA的活力明显升高;癌症患者的胸腹水及血清ADA活力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5)结核性脑膜炎性脑脊液中ADA活力升高,病毒性脑膜炎升高正常或不明显。

谷氨酸脱氢酶(GLDH)

0~7.4U/L。

你了解吗?

谷氨酸脱氢酶存在于线粒体,是氨基酸合成中重要的酶。该酶主要存在于肝脏肝小叶肝细胞索中央区,在心肌、肾脏、胰腺等器官中含量极少,是肝细胞特异性酶。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谷氨酸脱氢酶存在于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线粒体内,在胰腺等中痕量存在,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在肝细胞损伤早期,谷氨酸脱氢酶升高早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肝脏功能好转时,谷氨酸脱氢酶也先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降低。

胆碱酯酶(ChE)

5 000~12 000/L。

你了解吗?

胆碱酯酶(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ChE主要在肝脏合成,也分布于胰腺、心脏、小肠黏膜、大脑灰质、血浆及淋巴液等处。许多抑制剂对两种ChE有抑制作用,如生物碱(吗啡、毒扁豆碱)、枸橼酸盐、氟化物、有机磷杀虫剂等。

正常波动变化

新生儿ChE活性约为健康成人50%,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血浆或血清中AChE的含量甚微,临床上测定红细胞中的AChE用于有机磷中毒的诊断。

(2)ChE在肝脏合成后立即释放到血浆中,测定血清ChE一般用于肝功能试验,是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3)ChE减少:主要见于肝病和有机磷中毒。

①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血清ChE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时ALT、γ-GT均升高,往往难以鉴别,如增加血清ChE测定,可发现ChE降低者均为肝脏疾患,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患。

②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时,血清ChE活性明显降低,并与临床症状一致。

(4)ChE增高: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脂肪肝等。

前白蛋白(PA)

你了解吗?

前白蛋白(PA),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2小时。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正常波动变化

不同的人群,前白蛋白的参考值不同:

(1)1岁左右的儿童:100mg/L;

(2)1~3岁的儿童:168~281mg/L;

(3)成人:280~360mg/L。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前白蛋白是一种灵敏的营养指标,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1)肝脏疾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有人认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是零。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

(2)亚急性肝坏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

(3)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脏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

(4)肾病综合征前白蛋白不仅不减少,而且在饮食充分时还可以升高。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前白蛋白减少。

单氨氧化酶

0.2~0.9U/L。

你了解吗?

单氨氧化酶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以肝、肾、脑等组织为最多。单氨氧化酶能促进结缔组织的成熟,在胶原形成过程中,参与胶原成熟的最后阶段架桥形成,使胶原和弹性硬蛋白结合。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单氨氧化酶上临床上常用于观察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严重脂肪肝。

5′-核苷酸酶

2~17U/L。

你了解吗?

5′-核苷酸酶广泛分布在肝、胆、胰、肠、心、脑、肺、肾、垂体、甲状腺、前列腺、睾丸等脏器和组织中。定位在细胞膜上,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胆小管和窦状间隙内。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5-NT活性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胆道癌、胰腺癌、胆道阻塞、胆管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

肝肿瘤非常灵敏的酶学指标。在病变早期,当肝功能、肝扫描和有关肝病检查阴性时本酶活性已明显增高。

血清蛋白电泳

你了解吗?

血浆蛋白是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将血浆蛋白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几组。每组中可含有多种蛋白质。疾病时,其百分含量会发生变化。

正常波动变化

正常电泳图如下:

img19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急性炎症时,可见a1、a2区百分率升高

img20

(2)慢性肝病或肝硬变呈现白蛋白显著降低,γ球蛋白升高2~3倍,示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增高,甚至可见β-γ融合的桥连现象,还可在γ区呈现细而密的寡克隆区带(两条以上的克隆性条带)。

img21

(3)对单一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所产生的无抗体活性均一的免疫球蛋白称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的检测,血清蛋白电泳是其首选的实验诊断方法。可在电泳区带的α2-γ区呈现致密而深染,高度集中的蛋白克隆增生区带,称其为M蛋白区带,扫描后形成高而狭窄的单株峰。由M蛋白所导致的一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游离轻链病、半分子病、良性单株丙球血症和双M蛋白血症等,目前这类疾病已不属罕见。血清蛋白电泳对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img22

免疫固定电泳

你了解吗?

免疫固定电泳用于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的分型,免疫分型与其治疗方案有关。一般的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无法进行分型,血清蛋白电泳发现克隆性增生,需要用免疫固定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分型。

正常图谱

img23

异常图谱

1.IgG-L型

img24

2.IgA-L型

img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