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常规检验

粪便常规检验

粪便常规检验

正常成人粪便为黄色成形便,婴儿为浅黄色或金黄色便,可呈糊状;粪便中有大量正常菌群,球菌和杆菌比例约为1∶1,白细胞、上皮细胞偶见,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等,受饮食影响,有少量磷酸盐、草酸钙、碳酸钙等结晶,无红细胞、巨噬细胞、霉菌及寄生虫。

粪便理学检查

成人:黄色成形便;婴儿:浅黄色或金黄色便,可呈糊状(目视法)。

你了解吗?

粪便的颜色和性状及食物残渣的量与饮食有直接的关系,婴幼儿粪便中常有一定量的脂肪球。细菌约占粪便净重的1/3(4 000亿/g干粪),成人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厌氧菌和肠球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颜色

(1)鲜血便:常见于直肠或腔门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

(2)果酱色:见于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肠套叠、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

(3)柏油样便:见于各种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肝硬化并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等。

(4)灰黑色:见于服用铁剂、铋剂、某些中草药及食用动物血等。

(5)白陶土样便: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服用硅酸铝及钡餐造影后的粪便也可呈灰白色。

(6)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肠炎及食用大量绿色的蔬菜。

2.性状

(1)黏液便:常见于肠道肠道炎症或受刺激,如肠炎、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小肠炎症时黏液均匀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时黏液则附于粪便表面。

(2)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

(3)水样便或稀汁样便:常见于急性胃肠炎、伪膜性肠炎、艾滋病患者伴发隐孢子虫感染。

(4)米泔样便: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

(5)乳凝块状便:常见于乳幼儿消化不良。

(6)凝块样便:见于婴儿消化不良时,可出现白色、绿色或淡黄色乳酪凝块,粪便外观呈蛋花样。

(7)细条状便:常见于直肠、肛门狭窄或肛门附近赘生物挤压引起,如直肠癌、内痔等。

(8)胨状便:常见于过敏性结肠炎。

(9)球形硬便:常见于习惯性便秘。

粪便显微镜检查

细胞学检查

白细胞:偶见或无;红细胞:无;巨噬细胞:无;上皮细胞:偶见或无(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白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及各种肠道炎症,如急性肠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以及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血吸虫病等。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病时,还可见嗜酸粒细胞。

(2)红细胞增多:肠道下部炎症、糜烂、出血等均可见多量红细胞出现,常见于肠道下段炎症、糜烂或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急性血吸虫病、痔疮、肛裂、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等。

(3)巨噬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溃疡性结肠炎、嗜盐菌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粪便中偶可见到巨噬细胞。

(4)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

食物残渣

粪便中有大量食物残渣,常见于腹泻、肠炎、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过速,食物未及消化即被排出体外等。胰腺疾病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时(如胰头癌、慢性胰腺炎),粪便中可见大量脂肪球、淀粉颗粒或肌肉纤维等。大量脂肪球也见于肠蠕动亢进及腹泻患者,尤其是小儿腹泻。

结晶

正常人可有少量磷酸盐、草酸钙、碳酸钙等结晶,与饮食有关(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

结晶: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及过敏性肠炎粪便中,同时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2)血晶(blood crystallize):常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内,不溶于氢氧化钾溶液,遇硝酸呈蓝色。

(3)脂肪酸结晶(fat acid crystal-lize):多见于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减少引起脂肪吸收不良。

(4)胆红素结晶(bilirubin crys-tallze):见于痢疾和乳儿粪便中。

细菌及霉菌

粪便查出霉菌孢子或菌丝,常见于霉菌性肠炎;应用大量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霉菌性二重感染,此时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以及比例失调,容器污染或粪便在室温放置过久等。

寄生虫

粪便中可检出蠕虫的成虫、幼虫、虫卵、绦虫节片及原虫包囊、滋养体等。近年来,虽然免疫学诊断和核酸探针技术在寄生虫的诊断中应用较多,然而,由于粪便寄生虫检查对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简便且直接,故仍为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若粪便中发现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鞭虫卵、姜片虫成虫或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绦虫节片划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绦虫节片等,即可诊断为各种相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