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及凝血检验

止血及凝血检验

止血和凝血检验广泛用于手术前检查、预测血栓形成、监测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凝血因子及凝血酶缺乏的诊断和治疗观察中。一般从4个方面进行检查:①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②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③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img15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出血点在10个以下为阴性;出血点在10~20个为可疑;出血点大于20个为阳性(Rumpel-leede法)。

你了解吗?

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1)血管病变: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坏血病及其他可疑毛细血管受损的疾病。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3)其他: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94.1%±32.5%。

你了解吗?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降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F:Ag是血管性血友病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依据。

(2)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怀孕中后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肝肾疾病、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三)血小板计数(PLT,BPC)

同第一节“血小板计数”。

(四)出血时间(BT)测定

2.3~9.5分钟(出血时间测定器);服药后2小时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你了解吗?

出血时间是测定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推荐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来进行该项检测。为提高轻型血小板病及血管性血友病检出的阳性率,可采用阿司匹林耐量试验,即患者口服阿司匹林0.6g后再进行出血时间测定。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BT延长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3)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主要因缺乏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WF),使血小板黏附胶原的功能异常。

2.BT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五)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PAdT)

男:34.9%±6.0%,女:39.4%±5.2%(玻璃球法);31.9%±10.9%(玻璃滤器法);

62.5%±8.6%(玻璃珠柱法)。

你了解吗?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在其膜表面糖蛋白及内皮成分等存在的条件下,黏附于血管、伤口及异物表面的能力。检测方法有玻璃球法、玻璃滤器法及玻璃珠柱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死发作(48小时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肿手术后、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以及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药物后等。

(六)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11.2μmol/L ADP:70%±17%;5.4μmol/L肾上腺素:65%±20%;20mg/L花生四烯酸:69%±13%;1.5g/L利菌霉素:67%±9%。

你了解吗?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之间黏附有聚集成团的能力。血小板的这种功能主要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Ⅰb、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细胞外Ca2+有关。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聚集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聚集率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May-Hegglin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等药物。但血小板无力症以瑞斯托霉素诱导时仍可聚集。

(七)血块收缩时间(CRT)测定

定性试验:37℃30~60分钟开始收缩,24小时完全收缩;

定量法:37℃1小时血块收缩率为48%~64%。

你了解吗?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因子Ⅱ、因子Ⅰ和因子Ⅷ的浓度有关,但主要反映了血小板的质量。本试验通过观察血块回缩后血清的析出体积来反映血小板收缩功能。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血块收缩率<40%表明血块收缩不良: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和严重贫血。

(八)血小板Ⅲ因子有效性测定(PF3T)

与正常人对照,凝固时间少于5秒,血小板中PF3有效性正常。

你了解吗?

血小板Ⅲ因子有效性是血小板活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膜表面磷脂,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是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最常用的试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凝固时间如超过对照5秒,表示血小板Ⅲ因子有效性有缺陷,见于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脏病、I型糖原累积病、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等。

(九)血小板IV因子(PF4

(1.6~6.4)μg/L(RIA法);(4.6~6.4)μg/L(ELISA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增高主要见于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恶性肿瘤、糖尿病、SLE、心肌梗死等。

(十)血小板寿命测定

6.6~15d(MDA法);7.6~11d(TXB2法)。

你了解吗?

本试验通过血小板生成与破坏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借以了解体内血小板的平均生存期。血小板数明显减少时本试验敏感性降低。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小板寿命缩短见于:

(1)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ITP、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

(3)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十一)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

服药后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以上者为阳性。

你了解吗?

服用一定量的阿司匹林对正常人出血时间影响不大,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出血时间则显著延长。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口服阿司匹林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口服小剂量不会使正常人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却可使假性血友病及轻型血小板功能异常者的出血时间显著延长。此试验阳性见于轻型血小板病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十二)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血浆:57.5~215.6μg/L; 血小板:60.9~117.3μg/106

你了解吗?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但不是血小板所特有的,TSP可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浆TSP含量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病综合征、肺栓塞等。

(十三)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PAIgG:0~78.8ng/107Plt;PAIgA:0~2.0ng/107Plt;PAIgM:0~7.0ng/107Plt。

你了解吗?

血小板相关抗体是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又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包括PAIgG、PAIgA、PAIgM。本试验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波动变化

孕妇患者血液中PAIg增高,胎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高。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诊断依据:PAIg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指标之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越高,血小板数量越低,血小板生存时间越短。

(2)疗效判定:激素治疗有效,PAIg降低;复发患者PAIg增高。

(3)预后判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PAIg降低且不再增高,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

(4)脾切除的判定:激素治疗后,PAIg始终不降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十四)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阴性(直接法、间接法)。

你了解吗?

常见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有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抗-GPⅠa/Ⅱa、抗-Ⅳ、抗-Ⅴ、抗-Ⅵ、GMP-140及血小板膜骨架蛋白等,主要的有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半数ITP患者常有一种或两种抗体阳性,总阳性率约60%。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一)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11~14.5秒。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

你了解吗?

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活性是否正常。

正常波动变化

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PT延长。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2)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2.缩短

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二)凝血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

Ⅱ:C:81%~114.4%; Ⅴ:C:71.5%~133.3%;

Ⅶ:C:85.7%~120.3%; Ⅹ:C:84%~122%。

你了解吗?

本组试验是直接检查外性凝血系统诸因子促凝活性更敏感、可靠的指标,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因子Ⅱ:C、Ⅴ:C、Ⅶ:C、Ⅹ:C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2)降低:因子Ⅱ:C、Ⅴ:C、Ⅶ:C、Ⅹ: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等。

(3)目前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损害的检查。肝病早期因子Ⅶ:C活性即可下降,在肝损伤和肝移植中因子V:C具有重要价值。

(三)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

13~14秒。

你了解吗?

蝰蛇毒是一种强烈的因子Ⅹ激活剂,在无因子Ⅶ的参与下,它可与因子Ⅴ、Ⅹ及PF3形成一复合物,从而使血液凝固。蝰蛇毒时间的长短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因子Ⅰ、Ⅱ、Ⅴ、Ⅹ有关。本试验主要用来鉴别因子Ⅶ和Ⅹ的缺陷。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延长(患者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了3秒以上)见于

(1)凝血因子Ⅴ、Ⅹ、Ⅱ缺乏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病等。

(3)血中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等。

2.缩短

见于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赛、心肌梗死)等。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一)凝血时间(CT)测定

玻璃管法:5~10分钟;塑料管法:10~19分钟;硅管法:15~32分钟。

你了解吗?

凝血时间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的时间。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检测方法有玻璃管法、塑料管法、硅管法等。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延长

(1)因子Ⅷ、Ⅸ、Ⅺ的含量严重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或Ⅹ严重降低,如严重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及双香豆素等。

(4)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2.缩短

(1)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抽血不顺利混有组织液时,也会使CT缩短。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手工法:35~45秒; 仪器法:26~36秒。

你了解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用来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波动变化

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APTT延长。静脉穿刺不佳使血液处于半凝状态时APTT可明显延长。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延长:

(1)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2)纤维蛋白原小于1g/L。

2.缩短: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三)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男:12.09±0.7秒; 女:11.88±0.7秒(试管法)。

你了解吗?

本试验通过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作为筛选血友病的一种传统方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佳(>15s)见于:

(1)凝血因子减少:甲、乙、丙型血友病以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肝脏疾病等。

(2)血中有抗凝血酶活性物质,如肝素或口服香豆素类药物等。

(四)凝血酶时间(TT)测定

16~18秒。

你了解吗?

凝血酶时间是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血浆中是否含有足量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凝血要求。

正常波动变化

(1)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TT可增高。

(2)可作为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的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1)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0.75g/L)或结构异常时,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缩短

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五)血浆复钙时间(PRT)测定

2.18~3.77分钟。患者结果大于正常对照40%有临床意义。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同凝血时间(CT)测定,但比CT敏感。

(六)复钙交叉试验(CRT)

你了解吗?

延长的复钙时间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患者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Ⅶ、Ⅸ、Ⅺ因子等)缺陷;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被等量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患者血液中含有病理性抗凝物质。

本试验可区别血浆复钙时间延长的原因,即可鉴别血液中有无抗凝物质,也可筛选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但其敏感性不如APTT。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某些血友病患者,由于长期输入凝血因子,体内产生凝血因子的抗体,可加剧出血的发生。

2.凝血因子缺乏和病理性抗凝物质初筛试验:某些女性及老年男性病人,无血友病史,若出现类似血友病的出血症状时,可应用复钙交叉试验进行初筛后,再进行相应凝血因子及抗体的检测。

(七)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37℃大于25秒为正常,20~25秒为可疑,小于20秒为异常。

你了解吗?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Ⅲ有无缺陷的筛选试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消耗减低见于:

(1)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Ⅴ、Ⅸ、Ⅺ减少引起的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血友病、肝脏病等。

(2)血小板减少或缺乏,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PF3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尿毒症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3)维生素K缺乏症或使用双香豆素药物等。

(八)凝血因子Ⅷ:C、Ⅸ:C、Ⅺ:C、Ⅻ:C测定

Ⅷ:C:60%~160%; Ⅸ:C:67.7%~128.5%;

Ⅺ:C:81.6%~118.4%; Ⅻ:C:71.7%~113.1%。

你了解吗?

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血友病A,因子Ⅺ缺乏引起的为血友病B。因子Ⅷ:C、Ⅸ:C的测定,对血友病类型的诊断、轻重程度及某些病理情况下体内的凝血状况具有指导意义。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

因子Ⅷ:C、Ⅺ:C、Ⅻ::C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以及妊娠高血压、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急性炎症、感染、大手术后急性反应蛋白含量增高时,亦见Ⅷ:C水平增高。

2.降低

(1)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Ⅷ:C减低程度可将其分为重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26%~45%)。其次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Ⅱ型)和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

(2)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分型同血友病甲),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时。

(3)Ⅺ:C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等。

(4)Ⅻ:C减少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等。

(九)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测定

106.5%±32.46%。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鉴别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和血友病甲: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ⅧR:Ag明显减低,而血友病甲正常。

(2)ⅧR:Ag增高:见于肾脏病、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心肌梗死、肝脏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妊娠后期先兆子痫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一)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成人:2~4g/L; 新生儿:1.5~3.5g/L。

你了解吗?

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主要由肝脏合成,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凝血机能状态。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减少

(1)产生不足: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等。

(2)消耗增多:大面积烧伤、DIC、原发性纤溶症、出血性休克、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输血反应等。

(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血:<0.01g/L; 尿:阴性。

你了解吗?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血内增高:见于纤溶亢进、DIC、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尿毒症等。

(2)尿内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尿毒症。肾炎患者血清和尿FDP均增高,但尿的阳性率远远超过血清,因此尿FDP对肾炎的诊断更有意义,且可用于鉴别肾小球肾炎与肾病,前者治疗前尿中FDP常大于1.25mg/L,而后者常小于1.25mg/L。

(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120分钟(加钙法); 99~147分钟(加凝血酶法)。

你了解吗?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是检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总体功能的一项初筛试验。本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患者在抽血前应避免过度活动及进食油腻食品,抽血时应尽量不用止血带。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ELT缩短(<90分钟):表示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输血反应、急性白血病、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等。

(2)ELT延长: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四)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PPP、3P)试验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儿童:(3.5~4.7)×1012/L。

你了解吗?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及早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可呈阳性反应。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阳性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别在早期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片段时;DIC晚期多为阴性。

(2)继发性纤溶早期、晚期肝硬化、癌转移、心脏手术、高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局部血管发生凝血时也多呈阳性。

(五)纤溶酶原活性(PLG)测定

0.8~1.2(80%~120%)(免疫单扩散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栓塞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等。

(2)降低: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见于肝硬化、肺叶切除术、肝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等。

(六)血浆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活性测定

105±20%。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活性降低见于先天性α2-PI缺乏症、DIC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休克及溶栓治疗时。

(2)活性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前列腺癌等。

(七)血浆D-二聚体(D-Di)测定

<0.5mg/L。

你了解吗?

病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形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继而在体内形成血栓,同时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使交联纤维蛋白被降解为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之一。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D-二聚体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增高,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增高常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肌梗死、DIC继发纤溶亢进等。

(2)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鉴别:前者D-二聚体正常,后者则显著增高,见于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肝脏疾病等。

(3)D-二聚体增高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应排除可能引起D-二聚体增高各种原因;反之,一般可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但若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D-二聚体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八)血块溶解试验

正常人血块24小时内回缩成具有一定硬度的凝块。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在纤溶亢进很强烈时往往影响血液凝固,可用正常血块加入患者血浆,以观察血块溶解情况。若循环中纤溶酶活性亢进,血块形成后24小时内可发生溶解现象。本试验简便易行,缺点是敏感性差。

(九)游离肝素时间

阴性。

你了解吗?

本试验利用试剂甲苯胺蓝来纠正已经延长的凝血酶时间,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及类肝素物质的一个试验。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凝血酶时间延长,加入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为阳性。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移植、过敏性休克及使用肝素、氮芥等。区别肝素及类肝素物质不能仅靠本试验。

(十)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测定

85%~135%。

你了解吗?

抗凝血酶Ⅲ是血液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体内主要的天然抗凝物质,可以对抗凝血酶和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防止凝血过度和血栓形成。本试验有助于了解抗凝系统的机能状态。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天性AT-Ⅲ缺陷病及获得性AT-Ⅲ缺陷。后者见于肝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胰腺癌晚期、脑梗死、急性肺损伤、ARDSA、糖尿病出现血管并发症及肾功能衰竭患者等。

(2)AT-Ⅲ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见于口服抗凝药物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十一)α2-抗纤溶酶活性(α2-AP)测定

80%~120%(发色底物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α2-AP活性减低:常见于肝病、严重感染、DIC及溶栓治疗等。

(2)α2-AP活性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脑病、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十二)α2-巨球蛋白(α2-MG)测定

男:3.0±0.61g/L; 女:3.39±0.72g/L(免疫单扩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炎症反应、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炎等。

(十三)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IV因子(PF4)测定

β-TG:16.8~33.2μg/L; PF4:1.6~6.4μg/L(RIA法)。

β-TG:6.6~26.2μg/L; PF4:4.6~6.4μg/L(ELISA)。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浆β-TG和PF4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DIC、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十四)血浆TXB2和6-酮-PGF测定

TXB2:216.9±8.6pg/ml(放免法); 6-酮-PGF:120.8±16.6pg/ml(放免法)。

你了解吗?

血浆中的TXB2是TXA2的代谢产物,可以反映TXA2的含量。6-酮-PGF是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其含量可以代表前列环素的合量。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妊娠毒血症时,常有TXB2升高,而6-酮-PGF含量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某些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环氧化酶缺乏症)及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时,血浆TXB2和6-酮-PGF均可降低。

(十五)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

男性:不吸烟为1.83±0.61μg/L; 女性:不吸烟为2.22±1.04μg/L(RIA法)。

你了解吗?

纤维蛋白肽A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是血管内凝血酶生成的标志。主要用于DIC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也可作为恶性肿瘤是否转移的鉴别指标。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纤维蛋白肽A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死、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肺栓塞、肾病综合征、系统系红斑狼疮、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十六)血浆蛋白C活性(PC∶A)检测

100.24%±13.18%(仪器法)。

你了解吗?

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是易栓症诊断必不可少的指标,可作为寻找血栓原因、诊断高凝状态、肝脏病变和维生素K缺乏对凝血与抗凝蛋白的影响、先天性血浆蛋白C缺陷症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降低:见于先天性PC缺陷(Ⅰ型和Ⅱ型)和获得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等)。

(2)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炎症和妊娠后期等。

(十七)血浆蛋白C抗原(PC∶Ag)检测

102.5%±20.1%。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见“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十八)血浆蛋白S抗原(PS∶Ag)检测

55%~140%(仪器法)。

你了解吗?

血浆蛋白S(PS)是APC的主要辅助因子,既是灭活血浆V因子的辅因子,也是灭活血小板(α颗粒)、Va因子的辅因子。但是单独活化PS对APC的辅助作用是极有限的,PS通过消减Ⅹa对Va的保护作用,使Va易于被APC水解。PS可与PC形成膜结合型“APC-PS复合物”,使得因子Ⅴa和Ⅶa更易被APC降解。血浆中的PS分为游离型和复合型,只有游离型才参与APC降解Ⅷ和Ⅴa。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浆蛋白S抗原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PS缺乏症(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十九)人凝血酶原片段F1+2(F1+2)

0.43±0.26nmol/L(ELISA法)。

你了解吗?

F1+2为Ⅹ因子裂解凝血酶原生成,凡导致凝血激活的因素均可加速Ⅹ因子的活化,裂解凝血酶原产生过多的F1+2,引起凝血亢进。反之,抑制Ⅹ因子活性的抗凝因素,可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裂解使F1+2生成减少,出现低凝状态。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血栓形成性疾病,如肺栓塞、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显著升高,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随着抗凝时间的延长,F1+2血浆水平常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