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检验
脑脊液常规检验
脑脊液常规检验
正常脑脊液为清晰透明、无色水样液体。白细胞: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多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偶见间皮细胞,无红细胞(有时因穿刺损伤可混入少量新鲜红细胞)细菌及真菌,蛋白定性阴性。
透明度
清晰透明(目视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明显凝块或沉淀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絮状凝块见于脊髓灰白质炎、神经梅毒等;黄色胶冻样常见于蛛网膜下腔阻塞。
(5)薄膜:倒挂漏斗状膜状物(于抽出后12~24小时形成)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颜色
无色水样液体(目视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为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①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黏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②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疸或某些药物色素所致;③黄色尚见于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米汤样: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霉菌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脑脊液细胞计数
白细胞: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正常波动变化
多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直接涂片镜检法);
红细胞:无(有时因穿刺损伤可混入少量新鲜红细胞)(直接涂片镜检法);
其他:偶见间皮细胞(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白细胞
(1)白细胞明显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破裂等,中性粒细胞常大于0.90(90%)。
(2)白细胞中度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单个核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可大于0.70(70%)。
(3)白细胞轻度增多见于脑瘤、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未破裂时,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膜白血病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4)嗜酸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脑寄生虫病、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过敏性疾病及少数脑瘤。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6)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2.红细胞
大量红细胞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3.其他细胞
(1)间皮细胞明显增多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2)吞噬细胞: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及出血、外伤等。
(3)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细菌及真菌
无细菌及真菌(Gram染色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革兰氏阳性球菌(多为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见于化脓性脑膜炎;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酸杆菌见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尚可见到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炭疽芽孢杆菌等,一般应通过细菌培养证实。脑脊液中查见新生隐球菌对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决定性意义。
蛋白定性
阴性(Pandy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轻度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外伤后血液混入脑脊液也可引起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2)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寄生虫检查
阴性(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或脑型肺吸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