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十二指肠引流液是十二指肠液(D液)、总胆管液(A胆汁)、胆囊液(B胆汁)和肝胆管液(C胆汁)的总称。十二指肠引流液为胆汁、胰液、肠液及胃液等分泌的混合物,内含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流液的检查,可判断胆汁分泌情况,了解肝胆系统有无梗阻、炎症、结石、肿瘤、寄生虫等,也能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协助诊断十二指肠炎症等病变。引流术本身对某些肝胆系统疾病(如胆囊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般性状检查

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的一般性状

img69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量

(1)无胆汁液排出:常见于总胆管梗阻,一般由胆结石、肿瘤引起。

(2)如果仅无B胆汁排出,可因胆囊梗阻、胆囊收缩不良或已做过胆囊摘除术后所致。

(3)若未用刺激剂之前已有多量B胆汁流出,多见于奥迪氏括约肌松弛或胆囊运动过强。

2.颜色

(1)十二指肠液(D液)呈血色提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多量新鲜血液可考虑胰腺恶性肿瘤;胆汁内出现血液可考虑肝胆等处的癌变。

(2)若B胆汁呈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常因胆道扩张伴感染或胆囊液淤积所致;胆汁中混有陈旧性血块,应考虑胆囊、胆道、十二指肠、胃等部位的恶性肿瘤。

3.透明度

(1)混浊:D液明显浑浊,在排除胃液混入后,应考虑十二指肠炎症或胆道感染;若同时伴有血液,则急性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肿瘤等可能性较大。

(2)胆汁浓厚:常见于胆石症所致的胆囊液淤积。

(3)胆汁稀淡:常见于慢性胆囊炎所致的浓缩功能低下。

(4)引流液中出现较多的白色团絮状物,多见于十二指肠或胆道感染;若出现颗粒沉淀或砂状物,则见于胆石症。

4.pH值

十二指肠引流液呈酸性,常见于有胃液混入。

十二指肠引流液常规检查

1.细胞

正常波动变化

可有少量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丝,无红细胞(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1)白细胞

①A胆汁有大量白细胞,而B、C胆汁正常时,表示十二指肠或胆管有炎症。

②B胆汁有多量白细胞时,表示胆囊有炎症。

③仅C胆汁有多量白细胞时,表示肝胆管有炎症。

④胆汁中多为中性粒细胞,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多时,应考虑慢性或病毒性肝胆疾病。

(2)红细胞(RBC):引流液中出现一定量红细胞,常见于引流管擦伤,十二指肠、肝、胆、胰等部位的出血性炎症、溃疡、肿瘤、结石等。

(3)上皮细胞(Epi):

①十二指肠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应考虑十二指肠球炎。

②胆道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应考虑胆囊或胆管有炎症。

(4)癌细胞:引流液中查见癌细胞可见于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及胰头癌等。

2.黏液丝

正常波动变化

无(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黏液丝增多见于急、慢性胆道感染。平行排列的黏液丝多见于十二指肠卡他性炎症;螺旋状排列的黏液丝多见于胆总管炎,尤其是胆囊颈部炎症时。

3.细菌

正常波动变化

各部分胆液中均无致病菌(Gram染色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细菌可作为胆道感染的初步诊断,一般应通过细菌培养确定。如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时伤寒的诊断成立。

4.结晶

正常波动变化

无(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胆石症时可见胆固醇、胆红素、胆红素钙及胆盐结晶,呈非晶形泥沙样颗粒;若胆红素结晶与胆固醇结晶同时存在,胆道结石可能性大。

5.寄生虫(Par)及虫卵

正常波动变化

无(直接涂片镜检法)。

异常时可能的疾病

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尤其是在B胆汁中发现兰贾弟鞭毛虫滋养体、华枝睾吸虫卵、钩虫卵、蛔虫卵、粪圆线幼虫、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等,见于相应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