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状况及成果

1.国外研究状况及成果

国外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临床研究;二是理论研究。所谓临床研究是指实验心理学学科内的实践性研究,它以法国为阵地,研究者主要探索拉康理论的精神分析内容,包括镜像期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甚至婴儿心理学理论等。法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像阿苏女士和卢梭先生就曾于2003年12月份来成都举办过10多起讲座,我在为数不多的听讲中,获益不少。他们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检验了拉康的一些理论,诸如儿童或幼儿是怎样表达欲望的等问题。他们认为,孩子用来表达欲望的游戏方式,就是客体小a的代替物,它不仅反映了主体用文化的形式进行欲望表达的冲动,而且也标注了欲望对象的缺失。我们在此仅举此例来说明这些讲座的意义,这些讲解帮助我较为清楚地对一些比较模糊的、只看拉康文本很难弄懂的细节作出了更好的理解。由于没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对拉康的理解还是相当到位的。

理论研究是指那些致力于拉康文本所进行的研究。理论研究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所作的释义性研究;二是由理论生发开去,以拉康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所作的文化研究。

其中,释义性研究是指针对拉康文本所进行的阐释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都是很多的。有的是以细读的方式对拉康文本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自己的解释,在这些释读中,欲望问题也和其他问题一样,是研究的重点;有的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拉康理论做整体概述,这大多为我们提供一种资料的参考。

从细读方式来研究的,有沙利文的《拉康与精神分析哲学》(Jacques Lacan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onois,1986),作者主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三界”、欲望的三层次做了分析。还有迪兰·伊文思的《精神分析导读词典》(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6),卢迪内斯库的《法国精神分析的历史》(Jacques Lacan&co:a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in France1925-85,trans.Jeffrey Mehlman,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1990),李·乔纳森·斯科特的《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1),以及达瑞安·里德的《拉康》。《拉康》一书图文并茂、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拉康理论的关键词,很是好读。以上这些文本大多都对拉康的关键词作了系统的解释,是我们研究、理解拉康思想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稀释了拉康理论的浓度,因此是本文首选的资料。有的书专门研究拉康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文学研究,像J·米歇尔·罗伯特的《拉康——精神分析与文学的主体》(Jacques Lacan: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New York:Palgrave,2001),集中探讨了拉康的文学批评内容,这里边也把一些要害问题提了出来,比如萨德主义、哈姆雷特的欲望、悲剧与喜剧的比较等等,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做文学批评方面的思考。伊丽莎白·格罗斯的《拉康——女性主义导论》(Jacques lacan:a feminist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是一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拉康的著作。有的从政治或文化角度对拉康的理论作了一个历史的概述,这些属于宏观研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拉康思想的脉络,比如文化研究专家雪莉·特克尔的《精神分析的政治学——雅克·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法国革命》(Psychoanalytic politics:Jacques Lacan and Freud’s French revolution,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1992),凯瑟林·克莱门特的《雅克·拉康的生平及传说》(The lives and legends of Jacques Lacan,trans.Arthur Goldhamm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等,作为绍介性的文本,虽然这些文本的学术价值不是很高,但同样是有用的资料。

文化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齐泽克这里,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学者,在文化研究方面,被视为“黑马”。他对拉康理论的把玩,可谓炉火纯青,堪称理解拉康第一人。他也是目前国外研究拉康最系统、最全面,也是最透彻,又懂得如何吸收拉康理论营养进行文化研究的第一人。齐泽克把拉康的整个文本翻了个遍,也把最难的一些问题翻了出来,比如萨德现象、萨德与康德之间的关系与对比,甚至把拉康不肯讲明白的问题也讲得比较明白。他把拉康非常棘手的剩余快感理论论证得非常详尽而形象。关于剩余快感问题,拉康虽然将其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比较,但不够深入和集中。对此,译成中文的《易碎的绝对》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可口可乐为对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什么是剩余快感、剩余快感或者剩余欲望与本体欲望之间的悖论关系。齐氏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就如可口可乐一样,是一种为表达而表达的东西,“在后现代主义中,越轨的过剩失去了其震撼的价值,完全融入既定的艺术市场中。”[9]艺术沦为文化商品化市场中的赝品和复制品,其崇高和悲剧意味让位于喜剧意味。

齐泽克以可口可乐为对象对拉康欲望理论做出的研究,实际上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可以用拉康的理论来研究后现代社会的各类文化问题,因为在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中,似乎都存在着一个欲望剩余和欲望表达过剩的现象。既然齐泽克可以用拉康的理论研究西方的后现代政治、战争、经济、文化,那么,我们又为何不能用拉康的理论研究较为切近当前的消费文化呢?基于这样的启发和思考,本论文其实也如齐泽克一样,试图用自己的话语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现象,所以本论文在方法论上和齐泽克是一致的,它既不是纯粹的关于拉康的释义性研究,也不是关于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而是将拉康的理论用于中国当前的文化研究之中的研究。

很多时候,由于拉康理论的晦涩,我们往往借助于齐泽克进入到拉康的理论中去,齐泽克成为我们理解拉康、走进拉康,并把拉康的理论用于应用性研究中去的非常必要的桥梁。如果说释义性研究方面的外文资料让我们在文本层面理解拉康的话,那么齐泽克则给我们的是文本之外的启发和灵感,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启发。由于齐泽克有着特殊的文化身份,有似萨义德,同来自于曾经动荡不安或仍动荡不安的国家,又共同跻身于第一世界,所以文化身份很相似。也正是因为这个潜在因素的作用,齐泽克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他几乎将拉康的每一个理论要点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比如研究宗教文化的《易碎的绝对》(蒋桂琴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研究妇女欲望问题(也是意识形态)的《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研究“左派”问题,与巴特勒、拉克劳等人的合集《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研究后现代文化表达中的欲望问题和幻象问题的《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其中后者专门谈到了快感的对立,也就是康德与萨德对立的问题,以及网络空间的欲望,这一研究为我们本文第四章的网络文化研究提供参考。齐泽克的成名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专门研究了拉康的客体小a、马克思剩余价值与拉康剩余快感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将拉康语焉不详但我们又不得不弄通弄懂的问题进行了文化的阐释。除了这些研究之外,齐泽克对电影的关注也是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这些研究除了专著之外,其他的就是齐泽克主编的文集,大多数尚未翻译成中文。这些研究成果是:《歪像——拉康通俗文化导论》(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London:the MTT Press,1991),《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Enjoy your symptom:Jac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New York:Routledge,1992)。用于文化研究的除了专著之外,还有诸多齐泽克自己主编的文集,这些文集有《拉康——文化理论批评文集》(Jacques Lacan:critical evaluations in cultural theory),里面收录的文章都是用拉康理论来进行哲学研究或文化研究的,总共包括四卷,卷一《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03)、卷二《哲学》(philosophy)、卷三《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society,politics,ideology)、卷四《文化》(culture)。其中卷三、卷四中的文化研究显示了拉康学说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也体现了如何将拉康理论渗入文化研究中的方法。

总而言之,齐泽克对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研究几乎是面面俱到的,正如《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作者简介所言的那样:“在学术上,齐泽克善于运用通俗文化理论,以娓娓而谈的方式,解释雅克·拉康晦涩、抽象的理论,同时又善于使用雅克·拉康的理论来解释政治现象和通俗文化现象。”[10]如果仅仅研究拉康理论本身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不看齐泽克的著作,但如果要做文化研究,齐泽克是块敲门砖。

关于国外的研究,大体就是这些内容,虽然包括实践和理论两大块,但我们所做的学术研究主要还是就理论研究而言的,理论研究不仅在认识论上,而且也在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借鉴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