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拉康著作
1.法文
Ecrits,1966.
livreⅪ: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1973.
Télévision,1974.
De la psychose paranoiaque dans ses rapports avec
la personnalité,1975.
Feminine sexuality:Jaques lacan and theécole freudienne,1975.
livreⅠ:les Ecrits techniques de Freud,1975.
livreⅩⅩ:Encore,1972-1973,1975.
livreⅡ:Le°moi dans la théorie de Freud et dans la technique de la psychanalyse,1978.
livreⅢ:Les psychoses,1981.
livreⅦ:L’e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1959-1960,1986.
All from Paris:éditions du Seuil.
2.英译
Ecrits:a selection.trans.Alan Sheridan,London:Tavistock,1977.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1953-1954,trans with notes by John Forrester,New York:Norton,1988.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1954-1955,trans Sylvana Tomaselli,New York:Norton,1991.
The psychoses,1955-1956,trans with notes by Russell Grigg,London:Routledge,1993.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1956-1960,transwith notes by Dennis Porter,London:Routledge,1992.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1964,trans.Alan Sheridan,London:Penguin,1979.
Encore,1972-1973,trans with notse by Bruce Fink,New York: Norton,1998.
二、与拉康的研究相关的著作及文献
Brennan,Teresa(1952-).History after Lacan,London: Routledge,1993.
Dany,Nobus.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London and Philadelphia Press,2000.
David,Archard.Consciousness and the unconscious,London: Hutchinson,1984.
Doreen,Fowler.Faulkner: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Charlottesville,Va.: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2000.
Dylan,Evans(1966-).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
David,Macey.Lacan:a critical reader(Critical readers),Blackwell pub,2003.
Elizabeth,Grosz.Jacques lacan:A feminist introduction,Lo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Elisabeth,Roudinesco.Jacques lacan&co.:a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in France,1925-1985.,trans.Jeffrey Mehlman,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90.
Elisabeth,Roudinesco.Jacques lac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Ellie,Ragland-Sullivan,ed.Critical essays on Jacques lacan,New York G.K.Hall&Co,1990.
Ellie,Ragland-sullivan.Essays on the pleasure of death:from Frued to Lacan,New York:Routledge,1995.
Ellie,Ragland-Sullivan.Jacques lacan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onois Press,1986.
Eve,Tavor Bannet(1947-).Structuralism and the logic of dissent: Barthes,Derrida,Foucault,Laca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onois Press,1989.
F.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Felman,Shoshana.Jaques lacan and adventure of insight: psychoanalysi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Frank,Burk and Marguerite,R.Waller.Federico Fellini: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Toronto;Buffal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2.
Garry M.Leonard(1956),lst ed.Reading Dubliners again:a Lacanian perspective,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3.
Gilbert D,Chaitin.Rhetoric and culture in Laca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Henry,Staten.Eros in mourning:Homer to lacan,Baltimore,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HughJ,silverman ed.Philosophy and non-philosophy since Merleau-ponty,New York:Routledge,1988.
Jean.Laplanche and J.-B.Pontalis.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nlysis,New York and London:Norton company,1973.
Jean-Michel,Rabaté.Jacques lacan:Psychoanalysis and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Houndmicls,Basingstoke,Hampshire;New York: Palgrave,2001.
Jean-Michel,Rabatéed.The Cambridge campanion to laca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John P.Muller(1940-)and William J.Richardson.Lacan and language:a reader’s guide to Ecrits,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2.
Jean,Allouch.Cent trente-deux bons mots avec Jaques Lacan,Toulouse:Erès,1988.
Jaques Derrida.Resistance de la psychanalyse,Paris:Galille,1996.
Joan,Copjec.Read my desire:Lacan against the historicists,the MIT press Ltd,1994.
John,Forrester.The seductions of psychoanalysis:Freud,Lacan and Derrid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Kay,Sarah.Zizek:a crit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UK: Polity,2003.
Lee,Jonathan-Scott.Jacques lacan,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1.
Louis,Althusser.Writings on psychoanalysis:Freud and Lac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Lorraine,TamsinE.Gender,identity,and the production ofmeaning,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
Lofts,Steve G.La pensée de Jaques Lcan:questions historiques,problèmes théoriques,Louvain-La-Neuve:Editions de i’institut supérieur de phiosophie,1994.
Lemaire,Anika.Jaques Lacan,Bruxelles:Pierre Mardaga,1977.
Malcom,Bowie.Lacan,Co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Moustapha,Safouan.Jacques lacan and the Question of Psychoanaly
tic Training,trans,Jacqueline Ros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
Paul Du Gay,Jessica Evans and Peter Redman ed.Identity:a reader,London;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2000.
Robert,Samuels.Between philosophy&psychoanalysis:Lacan’s reconstruction of Freud,New York:Routledge,1993.
Sherry,Turkle.Psychoanalysis Politics:Jacques lacan and Freud’s French Revolution,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1992.
Roger,Frie,ed.Understanding experience:psychotherapy and postmodernism,Hove;East Sussex:Routledge,2003.
Slavoj,Zizek.The indivisible remainder,London;New York: Verso,1996.
Slavoj,Zizek,ed.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Slavoj,Zizek.Philosoph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Slavoj,Zizek.Society,politics,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
Slavij,Zizek.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Slavoj,Zizek.Enjoy Your Symptom:Ja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New York:Routledge,1992.
Slavoj,Zizek.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London:the MTT Press,1991.
Slavoj,Zizek.Tarryingwith the negative:Kant,Hegel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
Willy Apollon and Richard Feldstein,editors.Lacan,politics,aesthetic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Weber,SamuelM.;trans,Michael levine.Return to Freud:Jaques
Lacan’s dislocation of psycho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三、与本文相关的中文著作
1.中文本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白烨主编《2002年中国年度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曹荣湘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嘉映《存在与时间读本》,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
杜声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郭军,曹雷雨编选《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刘思谦等《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李思孝等编《国外精神分析学文艺批评集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幼蒸《历史符号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幼蒸《结构与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李幼蒸《欲望伦理学》,台湾: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
梁浓刚《回归弗洛伊德》,香港: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罗钢,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钱中文,曹顺庆主编《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杰《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汪民安,陈永国编译《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逢振主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王逢振主编《2002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
王逢振主编《2003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王敬庚《直观拓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宁编《精神分析》,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朱立元等《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纪美学(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4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曾艳兵《东方后现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中译本
〔美〕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榟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太胜、陈文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被遗忘的语言》,宋晓萍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法〕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总四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姚燕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巴特·穆尔《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易洁等图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法〕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英〕达瑞安·理德《拉康》,朱迪·格罗夫斯图,黄然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英〕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黛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法〕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英〕丹尼斯·史密斯《后现代性的预言家:齐格蒙特·鲍曼》,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共八册,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
〔英〕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刘建华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二十世纪思想主潮》,两大卷,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王小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学》,1—3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董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法〕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道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法〕列维·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法〕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性经验史》,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意]马里奥·维尔多内《未来主义》,黄文捷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M.S.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贾晓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英〕玛尔考姆·波微《拉康》,牛宏宝、陈喜贵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
〔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法〕穆斯达法·萨福安《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思想概述》,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媒》,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美〕诺曼·H·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美〕乔治·桑塔亚那《诗与哲学》,华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S年。
〔英〕索菲亚·孚卡《后女权主义》,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荷〕斯宾诺沙《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斯拉沃热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蒋桂琴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胡大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萨特传》,黄中晶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德〕英格博格·布罗伊尔,彼德·洛伊施,迪特尔·默施等《法意哲学家圆桌》,叶隽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英〕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施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等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施特劳斯到福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工具论》,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诗学》,达宁译,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美〕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第2卷《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