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写作手

4.网络文学与写作手

网络文学作为主体表达欲望的方式,也将主体送入到虚拟狂欢的舞台上去。从创作主体写作手来看,创作主体已经不是孤独的狂欢,创作文本通过拉康问号式的弯钩,最终要借助文本来显现作者的实存或在场。由于网络创作对文学性、语言陌生化和审美性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梦想在这里可以得到实现。创作主体即便写得再臭,也仍然不影响进入网络空间的进程,无论怎样的文本,都不愁不被欣赏。就像网络中的身体展示,即使身体不美或者有点缺陷,它依然能够得到他者的点击与观赏。网络空间的创作主体同样也以此方式来得到他者的认可,只不过他者的出场也是通过点击率来显示的。文本完成以后,形成一种内在的召唤机制,这个召唤机制就是文本的间性。文本是代表主体出场的能指,文本的能指就是主体的能指。主体通过网民对自己作品的点击、下载、点评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那些文学网站随之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网站、文学作品、写作手之间形成一个互相认同的他者的网状系统,所以说网络文学或者网络文学创作者不是处在孤独的狂欢中,相反,仍然处在立体的镜面式包围圈中。拉康认为,“主体通过对别人的言语来承担起他的历史。”[48]也就是说,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在语言中通过他者或别人的认同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处在间性关系中,作为一个写作手的身份才会被得到认同或确认。

网络空间中,象征界法则被悬置以后,主体的表达基本无所禁忌。人性恶的一面和丑的一面,本能的一面在文本的表达中处处可见。即便是在安妮宝贝带有抒情色彩、充满幻想意味的文本,也充斥着凶杀与暴力。尽管她将血、凶杀、暴力模糊化,虚拟化,把它们放置在虚拟与实在的边界上,但死亡本能和攻击本能仍然在文本中表现明显。网络文学以其表达的自由性对弗洛伊德与拉康的本能理论做了阐释。

死亡本能或者攻击本能、侵凌性、恶的一面,德勒兹、利奥塔赞美之,拉康把它看做里比多本能的变种,认为自恋与侵凌是二位一体的,自恋、侵凌、攻击本能是同一问题的几个方面。“与此平行的,侵凌性倾向在病症的结构及个性的结构中起的作用会突出出来。同时突出的是关于释放了的里比多的各种强调性的概念。”[49]镜像阶段分裂的自我是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无意识、施虐与受虐的双重自我的浮现,所以镜像转移也指相似性的转移,死亡意识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也是毁灭他人的本能,所以文本中所反映的那种恶的、残酷的意识实际是人类主体本能中的东西。

对于个体来讲,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虚拟现实都给了他一次再造现实的机会,他们通过能指的键入、敲击来完成欲望的效果图形。象征界法则不仅是伦理道德法律的禁忌,它更是一种无意识的压抑与抵制,这些压抑与抵抗保证了社会的有序化进程。网络空间在无意识压抑与虚拟现实之间出现了一条裂缝,这条裂缝促成了主体自由写作的另一条出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排斥与拒绝的剩余物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书写开来。

网络空间的自由书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持有话语权力的平等性,但是也造成文字垃圾的大量出现,作品良莠不齐,具有文学性的网络文学和不具备文学性的网络文学充斥其间,艺术性上也参差不齐,而且重复性太多,欲望低俗化弥漫于网络空间,这是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或负面现象。我们不否认网络空间中也有精英文学,但是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本体论意义的文学书写毕竟不多。我还是比较认同迈克尔·海姆的观点,认为如果说网络空间有本体论,那么,网络空间的本体论就是情欲本体论,也就是处处有厄洛斯在场的本体论。网络空间尽管不乏纯文学写作种类,但更多的是欲望化叙事或欲望化书写,总体水平不高,而且欲望化写作的目的和指向仅仅在于弥补现实断奶的需要之欲望,网络写作所带来的快感在于创作主体不再受制于纸制化时代的严格要求,“在网络上,没有权威和中心,没有职业化的作家规定和写作者身份的限制,没有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商、书商的层层限制,似乎人人都可以抒发所思所感。”[50]网络空间为创作主体提供了平等的创作机会,主体削弱或者淡化了文化符号网络体制或者撇开了象征系统的羁绊,所以,焦虑、自卑、时常被凝视的阉割情绪弱了下去,主体的写作进入自由状态。主体的自由性也就是想象自我的构形过程,不必看着大他者的脸色行事。主体仅凭自己现有的文化素养和电脑的自动技术进行写作,界面成了主体通过语言表达欲望的有效空间。

通过表达内容、表达手法或表达过程以及表达主体的分析,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网络文学的界定就会发现,网络文学无论是从表达形式还是表达内容上,都与传统的纸制文学大有不同,至此,我们也不会笼而统之地把出现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都叫做网络文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