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拉康欲望理论的发生学意义
拉康认为,欲望不是弗洛伊德意义上定格化了的里比多,而是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的。他认为,人从一出生,甚至在母腹中时,就已经浸染了社会性。出生后,人被抛入社会中,于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镜子阶段从此开始。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实在界,二是镜像期,三是象征期。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时间意义,也就是说,这三个界并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相当于三个拓扑环,这三个拓扑环套在一起,互相有重合的地方。之所以暂时这样看似有先后地划分,主要是为了说明它们是主体意识形成的转折点而已。在弗洛伊德那里,说明意识层次时遵循的是数理方法,并且基本上是平面示意图,但在拉康这里不同,他采用的是纽结环绕、变形的拓扑地形图,具有动力学和结构学意义。所以当我们言说这三个阶段时,它们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认同与自恋、异化与确证就将在这三个界域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