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网络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非常感性直观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其主要的娱乐或欲望表达的手段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网络游戏等其他方式,我们在此不一一研究。网络文化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来研究,都离不开对欲望问题的讨论,而且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处于第二现实中的文化形式,它制造了欲望的大量剩余,从而使欲望的表达无法走进本体,欲望停留在表象的层面。网络文化充分具备了后现代文化的精神特征,它的非深层叙事模式、它的欲望的里比多化以及表达空间的幻象性都契合了后现代文化的一些特征。

【注释】

[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111—112页。

[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页。

[6]〔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7]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8]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81页。

[9]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81页。

[10]见〔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页。

[1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1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103页。

[13]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103页。

[14]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103页。

[15]〔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页。

[16]见〔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9页。

[17]〔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9页。

[18]〔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68页。

[19]安妮·弗莱伯格《移动和虚拟的现代性凝视:流浪汉/流浪女》,选自罗钢主编《视觉艺术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7页。

[20]安妮·弗莱伯格《移动和虚拟的现代性凝视:流浪汉/流浪女》,前引书,第327页。

[21]〔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99页。

[22]戴维·西尔弗《回顾与前瞻——1990年至2000年间的网络文化研究》,戴维·冈特立特主编《网络研究》,彭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23]〔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56页。

[24]〔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前引书,第356页。

[25]〔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45页。

[26]〔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前引书,第245—246页。

[27]胡晓梅《性·谎言·木子美》,载《天涯》,2005年第3期。

[28]见〔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4—81页。

[29]参考自http://www.pingsoft.net.

[30]参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29页。

[3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前引书,第29页。

[32]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粗口秀”叙事》,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3]阎真《网络文学价值论省思》,载《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34]安妮宝贝《告别薇安》,载http//www.read.anhuinews.com.

[35]〔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36]黄维敏《成都幻象:在光影招摇中与灵魂沉默对视——简论成都题材网络小说》,载《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

[37]深爱金莲《成都粉子》。

[38]黄维敏《成都幻象:在光影招摇中与灵魂沉默对话——简论成都题材网络小说》,载《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

[39]〔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40]黄维敏《成都幻象:在光影招摇中与灵魂沉默对话——简论成都题材网络小说》,载《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

[41]〔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年,第95页。

[42]见张柠等主编《2004文化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第242—243页。

[43]参〔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44]〔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前引书,第114页。

[45]〔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87页。

[46]〔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47]〔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98页。

[48]〔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页。

[49]〔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前引书,第116页。

[50]关娟《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学》,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51]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