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无外乎就是实验和理论两种方式,国内也不例外。前者以四川大学的霍大同先生为核心,形成了国内唯一一家精神分析中心——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把拉康的思想在中国发扬光大。我由于在川大读书,因此而得近水楼台之便,向霍大同先生请教了不少问题。
除此之外,国内的研究就是文本研究了。文本研究主要是对主体性问题的释义,此类论著我们不多提及。真正对欲望问题进行研究的当属王杰先生于1995年出版的博士论文《审美幻象研究》一书。王杰先生的这本书首次在国内较为深刻地研究了拉康的欲望理论,并且用欲望理论研究了当代审美现象或审美幻象,即欲望的表达和欲望本身的诸多要点,特别是将拉康的剩余快感问题提了出来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予以分析。在本书中,拉康的欲望理论是王杰对审美幻象进行批判的理论工具,文章的最后落脚点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所以严格讲来,我和王杰的研究策略不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王杰论文的主线,而我的主线是拉康欲望理论,我始终是站在拉康的角度来看待后现代文化问题,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拉康式的。但是,王杰先生对欲望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欲望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给予我极大的启发,他的论著尤其突出了欲望问题的后现代性意义,并突出了把它用于我们自身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当下性,也显示了拉康研究中国化的可能性。拉康的理论不仅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支架,也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工具。方汉文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就是用拉康的理论所做的文化研究。方先生由于是比较文化学出身,所以在对拉康研究时,他用的是中西文化对照的方法。方汉文的这一研究至少向我们表明:将拉康的理论用于文化现象的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尽管如此,方先生在结论的推出上,并没有明显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这一主题,所以这就提醒我们,当我们在研究后现代文化问题时,既要能进得去理论,又要能出得来,要努力做到水乳交融。其他论著还有李幼蒸的《欲望伦理学》(台湾: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欲望理论研究比较集中的论文有吴琼《拉康——一种黑格尔式的解读》(《外国文学》,2002年第1期)、禾木的《浅论拉康的欲望理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严泽胜《拉康论自恋、侵略性与妄想狂的自我》(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方汉文《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居飞《欲望的精神现象——拉康与黑格尔》(《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1年第4期)、郑春凤《欲望化时代的文化消费——谈影视剧中的戏说历史》(《戏剧文学》,2005年第5期);翻译论文有拉康著,陈越译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载《世界电影》,1996年第2、3期)。
对照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研究已基本趋于成熟,时间久,范围广,成果多,而且研究论题也相对集中;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停留在释义的层面上,真正将欲望或其他理论用于后现代文化或消费文化研究的比较少,所以本文正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后现代社会的多类文化现象进行拉康式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现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跟齐泽克的思路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所面对的文本主要是中国当下的文化现象,在对后现代文学文本进行观照时,全部以当代作家和作品为例,并且首次用拉康的理论较全方位地研究了网络现象,抓住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一个重要的文本。
【注释】
[1]Dylan Evans,An introduction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p.36.
[2]禾木《浅论拉康的欲望理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严泽胜《无意识场景中的主体和语言——雅克·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初探》,北京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2002年,第81页。
[4]严泽胜《无意识场景中的主体和语言——雅克·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初探》,北京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2002年,第82页。
[5]〔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62—563页。
[6]Lcan,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1954-55,trans.Sylvana Tomaselli,notes by John Forrester,New York:Norton,1991,p.228.
[7]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8]罗钢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9]〔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蒋桂琴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齐泽克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充满着犀利的批判和冷嘲热讽,他认为后现代的一些诸如行为艺术的艺术种类,是在市场逻辑指挥下的“文化化”了的产品,它们无异于一堆垃圾。
[10]〔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作者简介》,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