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性与沉浸性

2.交互性与沉浸性

在网络空间中,认同过程的运作方式和状态就是交互性和沉浸性。交互性是电脑空间交流的基本名称,它不同于古代人与神灵之间的交感,也不同于精神分析镜像世界中主体与分裂了的自我的交流,也不是主体与他者和小他者的交流。网络世界中的交互性是指主体与电脑世界的一种交流,是一种主体与一系列数据库对话的交流方式,网络世界用数据库的形式把现实世界显示出来,显示只在电脑世界中起作用,并不干涉到现实世界。比如电脑程序中的菜单,它并不是我们去饭店点菜的菜单,垃圾箱也不是大街上的垃圾箱,这些程序或数据库其实是在网络空间中把现实生活模拟化。严格意义上讲,计算机世界不是把现实世界模拟化,而只是把它数据化、记号化、符号化而已,比如数据库将诸多的、无法言传的、丰富的表情语言进行归类以后,用一些在表象上与其内涵相似的符号来代替真实表情的出场,这就是符号化。也就是说,这些符号化其实是话语和意识的一种最简洁的替代性表示。

主体畅游网络时随意起的假名也是主体的一种符号化形式。这种符号或者是有意义的,或者是与主体毫无关联的,它是一种任意的行为。这种任意性也显示了主体沉浸其中的自由性,它比沉浸于镜子阶段的自我世界更加有快感,因为主体的变换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做没有尽头的旅行,没有任何限制,因为这个空间是电子的,用电子的方式我们不仅能表现实际的物理宇宙,而且也能表现那些可能和想象出来的世界。”[8]然而,这种自由和无限却与禁锢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因为“对一个有限的肉体而言,这种无限便是个牢笼,一个非物理的第二领域的囚禁地。”[9]也就是说,自由的无限性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限,因为肉体一旦沉溺其中,那么主体就将受制于网络空间。肉体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自由全部奉献给网络,那么就意味着自己被网络所左右,所控制,这样也就没有了基本的自由可言。所谓网络作为牢笼的原因也在这里,又因为网络世界是第二现实、超现实世界,所以就将此牢笼称作“第二牢笼”。网络作为牢笼的意义深刻地体现了主体在网络空间的沉浸性特征。

沉浸性显示了主体与精神分析中的镜像自恋相仿的一面,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空间的自恋比镜像阶段的自恋更为强烈。网络空间的主体可以随意挑选他者作为自己的认同对象,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多维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选择的多向度,使得自我分裂比之精神分析的镜像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的自恋和自我的分裂比现实世界中一般意义上的自恋和分裂更为严重。

诚如马克·波斯特所说,电脑世界中的自我是绝对去中心、多元化、多样化的。[10]如果我们在谈论日常生活时还较难理解画线主体与客体小a($◇a)之间的疏离关系,那么,在网络世界中这个问题将会一清二楚。尽管主体在小客体的选择上具有绝对的自由性和多样性,但是主体所面对的这个他者,跟实际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中的他者不同,实际交流中的他者是亲在的在场者,而这个他者是虚拟的。这样的话,主体与他者或与小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形式和本质上都是无从把握的,是一种离散的关系。

然而,即便如此,主体仍然是沉醉其中的。主体之所以沉醉其中,是因为一方面尽管主体与对象之间虽然是疏离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仍旧是对话关系,因为自恋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自恋。另一方面,欲望的原因也就是欲望小客体的多样化使得主体可以随意对其进行挑选,既可以随意进入某一区域,又可以随意退出并关闭某个区域。通过音频、视频装置,主体会感到自己宛若生活在真实世界中,但是,主体毕竟是与终端机的对话,终端机不具有神经系统的感受性,即使现在的电脑技术已经发展到戴上交感手套就可以感受对方的体温、皮肤,但这毕竟是隔了一层,再怎么真实也不是现实的真实。而且,主体与欲望客体之间由于虚拟性的存在关系,欲望客体就成为欲望的原因,不可能成为欲望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主体反而有可能将欲望原因虏获为欲望的对象,把欲望的本体性地位降格为对需要的快感满足。但是网络世界中的主体,一旦走出网络世界一切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网络世界是自造的,只要关闭计算机,一切就将不复存在。网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网络世界的事件序列不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因为它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所以也就是一个跟现实不一样的自足的世界。

交互性和沉浸性的特征进一步说明了主体和网络世界的一种亲密关系,主体把网络世界当作了自我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