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层次论

第三节 欲望层次论

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三个层次,欲望层次论是现象学与本体论相结合的产物,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学范畴,欲望属于本体论范畴。现象与本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层次虽然不同,但互相之间就像镜像理论的三界图一样,相互依存,相互交接。需要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六个月前的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欲望发展于象征阶段。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界限。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相当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初级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就是归属以及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需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要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主体容易产生焦虑感。为了抵抗这种焦虑,主体总是想方设法地获取更多的对象,但要求的对象总是缺场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儿童通过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来讲是指要求在其实现过程中表现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就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多样化的对象,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57]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而这种浑然整体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那么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这是由于,需要满足的是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其满足的目标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对象的幻象否定,也就是说,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方,“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因为当要求将主体的话语联结到它的条件上去时,它精简了需要。”[58]因此欲望实际是要求减去需要之差。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之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是欲望本体只是一种乌托邦状态,它演变的过程虽然也经历了两次异化或者否定,但是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欲望的途程最终并没有带来柳暗花明,而仍然处于否定性与缺乏性的状态之中。

和马斯洛比起来,拉康的欲望实现似乎也是一种逐级上升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它只是一种理想,作为本体的欲望和欲望的具体实现——表象之间的关系与柏拉图的理式说相仿。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为最高境界,为本体,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仅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相”,它们比理式世界要次一级。换言之,在本体和幻象之间总隔着一层或多层关系。欲望本体相当于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着隔膜。欲望的表达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是欲望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而且,欲望本体的绝对性和表达的相对性之间的悖论关系使得欲望总是曲高和寡,它永远处于缺乏之中,所以拉康有一句名言就是:欲望即缺乏。

由于这一属性,拉康的欲望就与弗洛伊德的愿望区别开来了。愿望是有对象的,而欲望是无对象的。对于主体来说,只要对象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只要愿望的对象能够实现,主体将之占有了,那么,愿望最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愿望与对象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关系。而欲望就不同了,欲望与对象之间永远都是不能绝对满足的,即使用一些对象来满足,那也只是欲望本体的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欲望本体。欲望的表达永远填补不了欲望的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可以说,欲望的替代品就是欲望的表达,是对欲望的不断阐释和更新,它只是欲望的脚注,而不是欲望本身。由于欲望处于这样的匮乏之中,所以欲望与主体的心理感受——满足之间没有对应关系,而和焦虑之间存在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