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自我和里比多,其中,自我是人格的形成结构,里比多是人格形成的内在动力,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三个层面,对应的人格结构是超我、自我和本我。意识遵循道德原则活动,道德原则是指社会规范和人的意志,前意识按照现实原则办事,现实原则指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网链。潜意识在本能的推动下活动。弗洛伊德的研究重点在潜意识这里,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本能活动,本能“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1]时时刻刻处在自由、强烈的运动之中,而本我是这个本能冲动的缺口,自我、超我是对本能的双重制约。在本我这个涌动着冲动的大锅中,里比多冲动是最根本的冲动。里比多为弗氏理论奠定了基调,也为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走向,当然,它同时也成为弗氏理论局限性的一个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冲动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儿时期就有了里比多冲动,婴儿时期的里比多冲动可分为口腔期、肛门期等几个阶段。里比多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在人的一生中,不会发生质的改变。里比多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投射有一定的对象。关于里比多对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自恋对象,一个是他恋对象。对于自恋,弗洛伊德尤感兴趣,他认为,人最初有两个里比多对象,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为自己哺乳的母亲,这两个对象就是人自恋的对象。自恋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我保护是从里比多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本能,也就是生存与爱欲的本能。自恋简而言之是指主体像对待里比多对象那样对待自己身体的一种态度。自恋不仅是生理的,更是文化的、发展的。弗洛伊德提出自恋问题和他对自恋现象的关注为以后的精神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先在的理论依据,自恋在弗洛伊德同期或以后的精神分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弗洛伊德只从生物学意义来谈自恋问题而没有过多研究自恋的文化意义,但他提出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后来为拉康反复使用并做了引申,这就是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人将自我形象作为“自爱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理想,[2]理想自我的形成是里比多的本能投射。而自我理想,是指人将他人作为爱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理想,自我理想是里比多的升华,它比理想自我要高一筹。从主体灌注的里比多能量来看,理想自我属于对自我的里比多灌注,而自我理想则属于对客体的里比多灌注,客体里比多对象是自己之外的对象。尽管自我理想的里比多能量向外投射,但是本质依然是自恋的,因为爱别人其实就等于爱自己。
在自恋与他恋的过程中,主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要受到来自父亲权威的阉割威胁,要受到自我以及超我的限制。由于主体的欲望对象是母亲,所以父亲就要以阉割威胁来阻止主体,由于受到这一威胁,就产生了阉割的焦虑。由于阉割的焦虑,主体被迫将自己的欲望压抑下去。这一过程就是恋母情结的形成过程,而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向我们昭示了:杀父娶母是人类的原罪并将左右主体的一生。俄狄浦斯情结也是人异化和人成其为人的转折点,作为人,都得经历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俄狄浦斯情结表明,父亲是一个权威,主体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法则的制约与引导。主体既震慑于父亲的权威,又要不断地去反抗父亲的权威。从这个角度来说,主体是在与父亲的抗衡中来形成自己的历史的。拉康引进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思想,并明确地提出了“父之名”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弗氏的理论。
主体受到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制约,日常生活中的里比多冲动在受到压抑以后,会通过其他的途径表现出来。除了文学,梦是里比多压抑后的最常见表达。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对多种多样的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梦中物体的形状,比如圆的、扁的、圆柱形的、长方形的等等都与里比多的内容或对象有关,或者与里比多对象有某种特征上的联系。梦是本我、里比多的最直接显现。里比多通过梦这种渠道,把曾经想到而没有意识到、或者想到而没有实现,不能实现,甚至是不可告人的愿望,通过凝缩、移置的方法释放出来,从而得到一种象征性的实现。所谓凝缩作用,“乃指显梦的内容比隐念更简单,有如隐念的一种缩写或节译。”[3]也就是说,凝缩就是以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相当于隐喻的效果。换置的意思是:“一个隐念不是以自己本身的一部分为代替,而是以较无关系的其他事物代替,其性质近于暗喻。其次,其重心可由某一重要的因素,转移至另一个不重要的成分上。梦的重心即被转移,于是梦遂呈现出奇形怪状的样子。”[4]也就是说,换置是用一个词带出另一个词。这两个梦的运作方式在拉康那里占有很重要的修辞学地位,被当作能指游戏的两种类型加以运用。
弗氏认为,里比多在梦中能够自由地活动,梦是白天里比多遭压抑、遭禁忌后在晚上的突围。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里比多被压抑的历史,由于里比多的被压抑,人就会生病,比如疯人、精神变态患者、癔症患者等等。社会也是一样,文明社会对里比多的压抑导致一些社会疾病,比如犯罪、自杀、盗窃、骚乱等。显然,弗氏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不知道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乃是由于其根本矛盾所导致,并不是里比多遭受压抑的结果,他一味地夸大了里比多的作用和影响,并把里比多当作一切问题唯一的原因,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尽管弗氏以科学及医学的态度来研究里比多,但泛性论最终导致狭隘的生物主义立场。拉康对弗洛伊德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所谓批判性的研究,是指拉康既对弗氏理论的原意进行深入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有的理论,不但从立场上扭转了弗氏理论的生物主义倾向,而且又将自己的学说从精神分析领域延伸到哲学领域中去。实际上,由于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所进行的全面的审视,才避免了把弗洛伊德理论庸俗化的危险。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解释拉康欲望理论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