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音流变

(二)古音流变

由于历史音变,后人难以感知古韵的和谐,容易误认其为散文。如震卦辞:“震来虩虩(xì),笑言哑哑(yǎ),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今天读来一点儿不和谐,但当初是谐韵的:“虩”“哑”二字同属古韵铎部,又与阳部“鬯”字具有“阳入对转”关系,这就说明这三个字曾经同韵。“鬯”这个韵字,就连古音学奠基人顾炎武也在《易音》里给漏掉了,足见发现《易经》古韵之不易。再如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niú),行人之得,邑人之灾(zāi)。”“牛”“灾”上古同属之部。又如井九三:“‘井渫不食(shí),为我心恻(cè)。’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fú)。’”“食”“恻”“福”上古同属职部。

这些例子表明,缺乏古音知识,很难发现《易经》古歌。但古音学较之易学已是很晚近的事了,它发轫于南宋,成立于明代,奠定于明清之际,成熟于乾嘉时期。即使此后,易学家也往往不大懂古音学;或者懂,也没有意识到有引语和占辞的文献差别。如最早用古音学方法系统研究《易经》用韵问题的顾炎武,其《易音》不仅混同了古歌和占辞,而且连《易传》的用韵也跟《易经》的混为一谈。他不明白,《易经》并非韵文,《易传》才是韵文;《易传》虽是韵文,却非诗歌;《易经》虽非韵文,却又引用了大量诗歌。